第13版:城市文旅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北京中轴线申遗加速推进

数百年深厚积淀串联起文化传承新路

■中国城市报记者王楠文 全亚军图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4月24日   第 13 版)

  近期,游客们在位于北京中轴线区域的鼓楼网红墙下拍照打卡。

  北京中轴线长7.8公里,北端为钟鼓楼、南端是永定门,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中轴线带动了北京老城商业、交通、生态和产业四重价值叠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历来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2011年始,北京市启动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下简称中轴线申遗)。此后,以中轴线申遗为牵引的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十四五”期间,中轴线申遗驶入快车道。

  

  “加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近期举办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2022颁奖暨2023启动仪式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如是说道。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为何举国瞩目?10多年来,北京市政府、社会各界在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有何举措?中国城市报记者对此进行采访。

  

  深入研究发掘中轴线体系整体价值

  

  顺着北京中轴线一路游览,沿途不乏知名文化遗址,包括鼓楼、钟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其中,故宫、天坛和万宁桥(大运河)已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此次故宫、天坛和万宁桥(大运河)作为北京中轴线的组成部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更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此前提到,故宫是一个建筑杰作,天坛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天与人的关系,北京中轴线则强调了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塑造和其对整个城市形态的控制。“我们将争取在202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吕舟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相关资料注意到,北京中轴线地处城市核心区,历史文化厚重、文物设施繁多,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北京中轴线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令其价值被更多人所认知?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北京市政府参事室参事于平表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个好办法。“中轴线申遗就是要把其整体的价值研究清楚,把自元大都以来,中国都城规划以中为尊、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左右对称布局的传统理念,以及国家祭祀礼仪的传统和对理想都城秩序的追求展示出来。”于平说。

  

  北京中轴线的城市规划理念到今天依然被沿用。在功能疏解、古建修缮、街巷治理等方面,北京市政府持续发力,不断推进老城保护替代旧城改造,陆续启动相关修复与改造工程,实施展示与亮化项目。

  

  其中,最让市民、游客津津乐道的,便是北京市政府自2021年开始实施的“点亮中轴线”项目。“夜色降临,灯火渐亮,置身中轴线区域,古与今的气氛交织碰撞,让人有一种在北京历史长河中遨游的感觉。”摄影爱好者王喆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会沿中轴线寻找合适的拍摄点。“我发现,同样热衷于拍摄中轴线夜景和沿途古建筑风光的摄影爱好者不在少数,因为灯光映照让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更具魅力。”

  

  全面布局为中轴线申遗保驾护航

  

  自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至今,10余年的时间内,为了推动中轴线申遗取得新收获、展现新面貌,国家部委、北京市政府在主体思路引导下,不断设计新规划、推出新举措——2020年,北京正式印发《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6月-2023年7月)》;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成立,集聚宣传、文化、文物、住建、规划、发改等中坚力量,构建多部门参与、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2022年8月,国家文物局确认北京中轴线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同年10月1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2023年1月28日,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公布实施。

  

  “《规划》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荣誉会长、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宋慰祖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以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针对各遗产构成要素类型多样、形态各异、空间多点的特征,合理划定保护区域,明确遗产区及缓冲区的边界,确保遗产价值能够得到完整保护并持续强化。

  

  宋慰祖认为,北京中轴线不只是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建筑线,更是一条不断传承、发展的城市文脉和历史文化带,在展示北京优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是中华文明与现代城市文化对接的纽带和桥梁。

  

  如何让北京中轴线“独有的壮美秩序”延续下去?宋慰祖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不仅要关注中轴线上的遗产硬件,也要关注中轴线两侧的遗产软件;不仅要关注文物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文化记忆与技艺,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弘扬中轴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北京市共有9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2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涉及到的非遗项目大多聚集于中轴线周边,既是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文化交往的重要载体。”宋慰祖说,“保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就保存了技艺。他们可以活态化地教育指导下一代,将非遗的精髓传下去、传出去,在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带动国际上对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深刻内涵认知认同,推动中轴线申遗加速达成。”

  

  全民参与聚力助推中轴线申遗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今年以来,围绕北京中轴线开展的相关活动频频亮相,如近期首都博物馆(以下简称首博)举办的“辉煌中轴”展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办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2022颁奖暨2023启动仪式等。

  

  4月中旬,中国城市报记者多次走访首博,感受群众对中轴线申遗的关注与支持。“北京中轴线是我们首都的一张金字招牌。游客实地探寻之余,若想更深入了解它的文化起源、思想源流、发展历程、保护成效,来首博参观展览是很好的渠道。”湖北游客张帆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分享心得感受时说。

  

  此外,带孩子一同来首博观展也是部分北京市民进行周末亲子游的首选。“帮助孩子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更能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不少北京市民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

  

  除了官方提供的展品,鼓励群众参与到策展队伍,为展览提供与中轴线相关联的老照片和老物件也是本次首博“辉煌中轴”展览的特色之一。在这些群众提供的老物件中,较受关注的有“实测北京水平”石标、上世纪80年代人民大会堂春节联欢晚会入场券、鼓楼迎春国画联展请柬等。

  

  群众的广泛认同与参与正成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最稳定持久的支撑力。值得注意的是,有调查发现青年群体对中轴线申遗的关注度更高。据《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可持续》报告显示,随着北京中轴线全面保护体系逐渐完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支持人群呈现“年轻态”趋势。

  

  “青少年是推动中轴线申遗的一支重要力量,因为他们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和延续文化生命力的‘急先锋’。”宋慰祖建议,除学校方面定期组织学生实地走访,了解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申遗背后的时代意义外,政府部门还可以把中轴线相关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与国潮文化相结合,搭建平台,为青少年开辟了解北京中轴线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