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海阔波涛涌,俯首躬耕阡陌间。
在曾经土地贫瘠、发展滞后的黄河故道边,“不当军官当农民”的张朝岐退役后回乡挖土方、修农渠,改造了500亩盐碱地,坚守底线当好国土卫士、加强学习做好理论宣讲,一干就是49年。
张朝岐是“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的坚定信仰者、追求者和践行者,他始终严格以军人的标准、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立身做人、干事创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生都在‘立正’,本色从未‘稍息’”。
扎根基层一心为民改造盐碱地为丰收田
“无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只见青苗不打粮。”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的人们曾这样描述世代守望的盐碱地。
从1128年南泛侵泗夺淮入海至1855年改道北徙齐鲁,黄河在徐州流淌了700多年。此后,遗留在徐州境内的,是一条长达234公里的“地上悬河”。盐碱地、风沙天、旱涝无常等也一度制约着铜山区的发展。
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朝岐深知,家乡贫穷,大家吃不饱饭,根子不是家乡人不思进取,而是大量的土地都是盐碱地,每年收获的粮食少得可怜。不把盐碱地改造好、不向盐碱地要粮,吃饱饭就只能是梦想。
1974年,正当前程一片大好之时,张朝岐在亲朋好友和战友们的不解中,主动要求复员回乡,做一个普通的农民。这也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军官身份,放弃了家属随军进城和自己留在安徽省城合肥发展的机会。
回首往事,张朝岐动情地说:“当时我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因为每次回乡探亲,看到家乡人仍在吃糠咽菜,内心就深受触动。改变贫困、让乡亲们吃饱饭的想法在心中盘桓已久,我最后下定决心,即使放弃一些宝贵的人生机会,也要义无反顾地回乡,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改造盐碱地又何其难也,多少代人付出了巨大努力,最后都放弃了。张朝岐偏不信这个邪,他主动收集学习材料,结合当地实际,深入研究了盐碱地的改造方法。
找准方向后,说干就干。回乡后张朝岐拿出自己的全部复员费,带领村民们平整土地、修挖排水渠、改造盐碱地,并多次往返徐州市运肥料,想尽一切办法增强土壤肥力。
为了抢在春耕前完成改造,张朝岐又带头冲锋,和村民们一起战三九、斗严寒,冻伤了双脚也不下“火线”。面对大家的好意劝解,张朝岐说:“这个时候我不能离开。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我要参与,我要奉献。”
深受感动的村民们唱出了“吃着野菜抬大筐,冰天雪地挖土方,要问干劲从哪里来,军官农民是榜样”的动人歌谣。在张朝岐的带动下,先后有500亩盐碱地被改造好。昔日白花花、颗粒不收的盐碱地变成了遍地金黄、稻花飘香的良田,一年增产水稻16万公斤。与此同时,张朝岐还带着村民架杆铺线,实现了群众多年的用电梦;购买磨面机,解决了群众长期吃面难的问题……
退役不退奋进精神。多年来,张朝岐把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当做新的战场,奋斗不止、拼搏不止,带着群众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富起来的跨越式转变。曾经,他任大队书记时帮助大队一年增产粮食16万公斤,公社第一;他任马坡镇党委书记时带领全镇6年增产粮食1255万公斤,全县第一;他任夹河镇党委书记时带领全镇4年增产粮食600万公斤,助力创造了苏北第二个亿元乡;他任原铜山县土地局长4年,助力创造了全国复垦第一县。
律己正身永葆赤诚本色
“当好人民的公仆,要志存高远,要把初心和使命作为一生的信念。”这是张朝岐激励自己的一句话,而他也用自己的经历对其作了完美标注。
2000年,张朝岐退居二线时,正赶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徐州新兴工程塑胶有限公司欠债1500余万元,面临工厂停工、工人因下岗到政府闹访等一系列棘手问题,无人敢接手推进改制。
得知这一情况后,张朝岐主动向组织请战接手公司,他说:“不能当‘看官’‘躲官’‘木官’,当官就是要担当!”
看到张朝岐心无旁骛、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工人们对企业越来越有信心,都全力以赴投入生产,公司迅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年后房地产热了起来,考验又随之而来。周边的其他企业都纷纷拿地搞起了房地产,一个又一个开发商来“劝导”张朝岐“这样赚钱快、来钱快”。但张朝岐不为所动,坚持聚焦企业主责主业。他告诉开发商:“安排下岗工人就是最大的‘赚’,好地形是属于铜山人民的。”
张朝岐所在公司的25亩空闲地,是政府给企业发展的预留地,也是让人流口水的“宝地”。不仅是地产开发商,张朝岐的很多亲朋好友也纷纷上门,想把地租下来或者搞开发。但张朝岐始终坚守底线,他对干部职工说:“空闲地只能扩大再生产,不能变更去赚钱,这个没有可商量的余地。”由此为企业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和后劲。
2017年小城镇改造,张朝岐把那片“黄金地”交给了政府,守护了427万元国有资产不流失。
赤诚本色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是敢于拼搏、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也是干干净净、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在长期工作中,张朝岐深知,“针尖大的窟窿透过斗大的风”,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一个污点,搞一次特殊就会减一份威信,谋一次私利就会失去一片人心,应始终保持清醒和自觉,时刻扪心自省,在小事小节上严格约束自己。
终身学习理论宣讲感染他人
“不变的初心哪里来?”翻看张朝岐在报刊上写下的密密麻麻的阅读标记,答案明显是“勤于学习,细悟笃行”。
张朝岐爱学习、善学习,这是家人和与其共事过的战友、同事一致的评价。特别是复员回乡工作后,张朝岐始终坚持学在干前、学干相长,努力在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用理论和知识推动实际工作。每当大家称赞张朝岐工作有思路、有想法时,他都坦诚地说:“中央的精神和上级的要求都指明了方向,只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工作实践好好思考、琢磨,就没有搞不明白的。”
退休后,张朝岐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长期自费订阅党报党刊,购买相关政治理论类书籍,每天早饭后第一件事就是翻阅《人民日报》,重点精读头版、理论版和评论版,对重要表述、重要概念等圈划、标记、摘录,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认真思考、体悟,有了心得体会就立即写下来。
有人不理解,都退休了,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在学习上?张朝岐说:“作为一名党员,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跟不上党中央的要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特别是“两学一做”开展以来,张朝岐看破了许多报纸,写了40多万字心得体会。他读了12遍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张朝岐说:“这是党员、干部的教科书、必修课、座右铭、励志篇,谁读谁受益。”他把很多重要文章都读了很多遍,并将它们复印成“小报纸”装进包里,随时随地学习。
张朝岐不仅自己学,还在2018年5月向铜山区原国土局(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下同)在职干部捐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讲故事》《干出好干部》各200册,帮助他们读书修身、为政立德。他还受邀为铜山区原国土局在职干部、离退休老干部讲初心和使命、建党精神、党史知识。他还总向聆听者展示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报纸”,将文章原句、自我体会和交流互动讨论相结合,令宣讲更加生动直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