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城市教育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3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面向未来课程与教学的挑战与变革

■杨志成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3月20日   第 19 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教育服务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课程与教学变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变革热潮期。这次世界范围的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课程目标或内容的调整。而是从课程哲学到课程目标,从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从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全方位的重构与变革。从一定意义上看,这次跨越世纪的课程变革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教育范式变革转型的重要标志,成为从现代教育走向未来教育的重要标识,是世界教育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课程和教学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结果。准确把握课程变革的本质和方向是每一个国家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必然要求。因此,面对世界教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课程改革从现代走向未来的变革发展,我国课程研究和课程政策制定能否与世界同步,这是对我国课程发展的时代挑战和实战检验。

  

  未来课程与教学的历史逻辑与时代挑战

  

  课程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载体,是时代发展的教育产品转化载体。因此课程也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每一个时代的课程都折射着这个时代的社会观念、知识成果、科技前沿和教育理念。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伴随教育的变革和时代的变局而变化。从人类教育发展看,每一次教育的深刻变革都与世界的大变局相伴。如果说农业革命是与传统古典教育相伴,古典传统教育推动了农耕文明发展;那么工业革命则是与近现代教育体系相伴,现代教育促进了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当前在迎接信息革命的时代,必将有一种新的教育范式相伴产生,这种新的教育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伴随上世纪后半叶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基于知识本位的“泛智教育”面临一次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挑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了知识信息的迅猛扩张,人们把这种知识扩增称作“知识爆炸”。于是人类面临一系列关于知识学习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知识爆炸带来的海量知识增加。按照现代课程与教学方式学习,无法完成海量知识信息的学习。“把一切的知识教给一切的人”这个基本的课程假设不再成立。第二个挑战是知识爆炸带来知识更新加快,按照现代课程编制与教学方式,很多知识在学校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被新知识所淘汰。因此,现代教育的课程编制和教材开发模式面临新挑战。第三个挑战是人工智能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现代学习方式可能被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方式所超越,由此带来了现代教育学习方式和内容的挑战。以上三个挑战都是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这意味着世界教育正在超越现代,走向未来。这种超越的直接表现就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正在超越现代课程与教学范式,走向未来课程与教学变革时代。这正是面向未来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历史逻辑和时代挑战。

  

  面向未来我国课程政策与教学变革的战略部署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面向未来课程与教学的中国方案逐步完善。可以说中国基础教育在这次世界教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没有迟到。

  

  我国课程政策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始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政策的提出。1999年,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素质教育决定”)。标志着中国教育全面进入素质教育时代。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战略决策,其本质是逐步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关注应试学科知识的应试教育倾向教育,实现向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为目标的教育实践转型。为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决定”,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面向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纲要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体系和实践设计已经开始转向未来课程与教学的理念方向,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启动,到2012年基本完成了两轮的改革试验阶段后。国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发展思路。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深化课程改革意见”)指出,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尤其在课程目标方面提出了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新要求。与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

  

  此后,2016年教育部委托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报告”。2018年高中各学科出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编制的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同时,启动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我国面向未来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新时代中国特色课程和教学体系正在形成。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面向未来的实践创新

  

  在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过程中,在不断深入推进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不断发展,形成了丰富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体系和创新方案。

  

  建构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编制的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理念的建构、体系的形成是当代中国课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创举。这一创举成功地解决了现代课程基于知识本位分科教学与未来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素养发展的矛盾,实现了基于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目标转化。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本质凝练,明确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目前我国高中课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质量评价体系已经进入实践阶段,中国特色的未来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已经形成。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走向未来的重要创新成果。总之,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科课程质量标准的开发,体现了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向未来课程与教学变革的中国智慧、中国贡献。

  

  建立了面向未来的课程设置方案。深化课程改革意见出台后,各地也都先后出台了落实教育部课程计划方案的地方课程计划。北京市于2015年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方案(以下简称“课程计划”),体现了开放性、综合性、主体性等未来课程原则。课程计划将沿用多年的“课时”概念,替换为“学时”概念,体现了未来课程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的教育哲学转型。课程计划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新的课程形态概念,指出中小学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结合的学科实践活动,实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有效整合,突出了未来课程发展的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取向,凸显了在学生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课程生成。课程计划还提出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

  

  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体系。在课程与教学走向未来过程中,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凸显。学校在关注常规的狭义学校课程育人过程中,更加关注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文化的整体育人作用。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超越了现代教育狭义课程理念的束缚,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生活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很多学校超越基础的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开始全面构建全面育人的学校课程文化体系。例如,清华附小从“主题课程”这一课程开发特色开始建构,逐步形成“1+X”课程整合设置特色,最后基于“成志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形成了“成志教育课程文化体系”。

  

  创新了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程理念与实践不断变革走向未来的过程中。近20年来,课堂教学正在逐步发生深度变革,超越现代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正在发生。比如,生态课堂以建构优质课堂生命体为课堂实践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生态课堂超越了教学只关注知识传授的目的,转向关注师生生命存在的场域共鸣和生命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理论启发,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策略的未来课堂教学实践也在不断深入推进;基于全息理论提出了全息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验,正在探索面向未来课程与教学的全新变革方式。此外,在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泛在学习”等全新的教学方式也正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推广。教学变革是课程迈向未来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面向未来课堂教学的有益探索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已经走向未来。

  

  推进了面向未来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对课程和教学发展具有重要导向意义。面向未来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就是要转变评价过度关注知识学习结果的评价,逐步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

  

  我国2018年颁布的新高中课程标准全面体现了面向未来课程与教学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比如,在新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世界教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课程与教学的变革才刚刚开始。从一定程度上看,课程与教学的变革竞争是未来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是人才竞争的重要基础。因此,进一步加强面向未来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工具开发和实践探索,是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同时进入到了未来教育、未来课程、未来教学、未来学校时代。面向未来,推进未来课程与教学的变革是对中国教育的持续挑战。实现中国特色的未来课程与教学成功变革,既要依靠教育理论研究者不断推进未来教育、未来课程、未来教学、未来学校的理论研究,更要依靠广大教师面向未来教育、未来课程、未来教学的观念转变和实践转型。因此,广大教师要以面向未来课程与教学的实战状态,迎接未来教育的挑战。(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