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3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如何唤醒“沉睡”的科技成果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3月20日   第 02 版)

  背景:

  

  近日,一组有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数据引发关注。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创5年新高,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而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总体来看,我国专利申请数量与产业化率整体稳步上升,折射出科技创新的步伐。但是,目前科研单位和高校的成果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存在大量“沉睡”专利,值得深入思考。

  

  @《河北日报》:当前,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突破的卡点之一。让“沉睡”的科技成果焕发生机,首先,要满足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打通堵点和难点;其次,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大胆引进科技成果,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创新,这样才能最终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此外,良好的环境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可靠保障,需要有关方面加快制定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建立国家级对接平台,并大力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高端人才。

  

  @北京日报:专利“闲置”,症结何在?综合多方观点来看,一是“不敢转”“无法转”;二是供需对接不畅,或是院所专利只瞄准学术前沿,或是校企间缺乏有效沟通;三是转化链条存在卡点。唤醒“沉睡”的科技专利,提升成果转化率,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必过之坎,也是产业链爬升的必然要求。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从顶层制度设计上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核心技术发明人以及参与各方的权责匹配等瓶颈问题,使各方面都有责任感、获得感,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潜力和活力。

  

  @光明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高校供给端和市场需求端共同发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高校需要引导科研活动面向市场需求,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推动科研资源有效配置和协同组织,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可转化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多元分类科研评价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另一方面,需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及时、有效地反馈市场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真正用武建功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