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2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人力车奔波在时光里

■申功晶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2月06日   第 24 版)

  行走在江南古镇,我看到一家文艺范十足的小店橱架上,搁着一辆旧式黄包车模型,做工十分精致。伸出手指轻轻扳动车踏板,轮子也跟着转起来,车篷还可以上掀下拉。我爱不释手地把玩着模型,瞄了一眼标价,不贵,果断买下。

  

  黄包车也叫人力车,我看着它,旋即想起我的祖父。当年,他老人家是姑苏观前街一家布行的掌柜,出门即雇一辆人力车代步,到店里看顾生意,或去浴室泡个澡,或上茶楼听听评弹、吃吃生煎馒头。祖父正当盛年便得了孙女(我堂姐)。他牵着小孙女上街溜达,我堂姐一面盯着黄包车,一面拽着祖父的衣角,奶声奶气道:“爷爷我累了。”祖父乐了:“你这小机灵鬼,想坐黄包车不直接说,还拐弯抹角找借口!”

  

  其实,我对于旧式黄包车的印象,源于几部年代剧,如《上海滩》《情深深雨濛濛》等。而各种影视及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人力车夫,大多是“苦大仇深”的底层劳力形象,最典型的当属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那个年代的车夫能拥有一辆自己的黄包车,相当于现在买卖人开店做生意拥有自己的店面房,至少不用将辛苦所赚的血汗钱上缴给“包车头”和房东,一年到头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叔祖母自幼家境贫寒,当时,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她父亲出活拉黄包车。我听家里老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乘坐叔祖母父亲的车,不小心将钱包遗落在车上。叔祖母父亲发现后,几乎兜转了全城才找到那位外国人,将钱包完璧归赵。外国人从包里取出厚厚一叠钱,要重重酬谢这位诚实善良的车夫。但憨厚的车夫坚决不收,拉着车子头也不回地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后来,那位外国人特意找到车夫家,看到的是家徒四壁的景象以及几个拖着鼻涕的孩子。突然,他开口说道:“先生,我有个想法,我想培养您其中的一个孩子读书。”这一次,车夫没有拒绝。这个幸运的孩子,就是叔祖母的小弟。在那位外国人的资助下,他刻苦读书,后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成了一名优秀的土木建筑工程师。人力车夫一次小小的善行,改变了他儿子一生的命运,“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的印证存在于朴实的“小人物”身上,这无疑是一种人性善的光辉。

  

  其实,天生万物,各有其性,也各有分工,一如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商人经商、医者看病、老师教书,工种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真诚良善、遵纪守法、自食其力、勇担责任的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被爱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大众交通工具的人力车早已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和视线。但这几年,随着旅游业态的多样性发展,人力车又以新的姿态在旅游景区、特色街区“重生”。我所在的城市是一座千年历史名城,人力车作为特色项目便穿梭于曲折街巷、幽深弄堂之中。只不过,昔日的人拉两轮车已升级为脚踏三轮车,车夫们能够省去不少力气,游客的体验也丝毫不减。

  

  除了旅游观光,如今古城中的人力三轮车还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之前我父亲动完手术出院,行走不便,就雇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既坐着舒服,还能穿过街巷深弄,直接把人送到家门口,比汽车更“到位”。遇上的车夫也是好心,主动搭一把力,帮着把病人扶进屋。我年迈的叔祖母去乡下古镇探亲,也习惯坐人力三轮车——平稳舒服、不易晕车,一路还可顺带观光。

  

  我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看似风光体面的工作延续至今,可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家知。忙的时候,几乎每天加班至深夜。记得有一段时间,一连数日加班,搞得我筋疲力尽。深夜下班,拐至岔路口,恰好看见一辆人力三轮车,我冲车夫呼了一声,招了招手,他踩车而至。我坐上车,一边放松,一边不着边际和他攀谈起来:“每天踩车累不累?”“不累!若忙得紧了,就收车回家,倒头睡个囫囵觉,第二天起来,精神十足!”“收入怎样?”“还好,旺季多点,淡季少点,凑合着养家糊口没问题!”他的语气中透着乐观。那是个初春的夜晚,风还有些寒,车子行得快了,风就愈发硬朗了,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伸出头再看车夫,凉风没有吹干他脸上的汗,路灯清晰映照,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着。

  

  奔波在时光里,人力车的车轮依旧在滚动着,压平一地流年碎影,扬起一片生活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