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生态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2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山东省:

大河入海正澎湃 春潮激荡满齐鲁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永超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2月06日   第 15 版)

  2022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麻湾浮桥临时拆除。                 刘智峰摄

  山东省济宁市黄河梁山段高空俯瞰图。关义华摄

  沿着长河遇见海,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汇区,山东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活力十足。

  

  从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到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再到推动黄河流域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山东正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保护治理筑牢生态屏障

  

  黄河流经山东菏泽、济宁、聊城等9市25县区,沿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等问题突出。

  

  在聊城市,位山灌区是全国第五大灌区、黄河流域第二大灌区、山东省内最大灌区。

  

  九曲黄河万里沙,“引黄必引沙”,引黄在造福位山灌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让沉沙池区遭受泥沙困扰。“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曾是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破解灌区沉沙淤积难题,聊城市近年来创造性采取“政府政策性主导、社会多元化投资、产业市场化运作、突出水文化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兴水利、除沙害、造绿地、强产业、助民生,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扶贫攻坚巧妙结合的新路子,让旧日“风沙滩”变成了富民“绿洲地”。如今的沉沙池,植被郁郁葱葱、水鸟嬉戏、水面微波荡漾,风光怡人,风沙漫天的景象早已不见。

  

  顺河而下,黄河生态治理的精彩故事依然继续。泰安市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是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和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

  

  过去,东平湖25多万亩的水域面积内,滥捕滥捞、乱圈乱占、过度养殖等现象屡禁不止,84公里湖岸线周边污水直排入湖行为频繁发生,山体破损、青山不绿,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东平湖生态环境。

  

  围绕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泰安市强力开展东平湖综合整治工作,在84公里长的湖岸线上,实施清网净湖、取缔餐船、环湖生态隔离带建设、砂场清理、拆违清障、菹草清理、船只整治、沿湖村居环境整治、沿湖路域环境整治等九大攻坚行动。东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现有植物资源679种,野生动物786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20种。

  

  镜头转向黄河入海口,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黄河频繁断流影响,一度出现河道萎缩、湿地退化、生物物种减少等现象,湿地生态平衡面临严峻形势。

  

  黄龙入海、泥沙沉积,草木最懂脚下的土地变化。曾经,黄河三角洲数万亩耐盐碱的柽柳林因淡水断流、海水倒灌浸泡而亡,数万亩刺槐林接近枯死。

  

  近年来,在湿地保护和修复上,保护区创新性地开展海岸带原生态系统修复,采用“治理”“恢复”相结合方式,以治理互花米草为先期任务,结合潮沟疏通提高水文连通性,及时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原生植物,一体化推进恢复海岸带湿地原生态。如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一个个生态变迁的缩影,一项项保护治理的实效,无不印证着山东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责任与担当,同时厚植着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山东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担当作为奏响“黄河大合唱”

  

  1月13日,山东省发布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交出过去五年亮眼成绩单:矢志推进强省建设,取得了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获得重大进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成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等三大标志性成果。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山东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乘势而上、奋楫争先。从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到率先完成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再到与河南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率先建立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下“一盘棋”、守好“生命线”,山东省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大江大河的环境治理、生态治理、社会治理和经济治理都需要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调,在保护中治理、在治理中保护。近年来,山东省立足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不断放大山东在动能转换、对外开放、陆海统筹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努力在“大合唱”中发挥“领唱”作用。

  

  2021年11月26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在济南成立;2022年7月12日,黄河流域产教联盟2022年高峰论坛在济南举行,并正式发布5项联盟运行机制,这标志着黄河流域产教联盟成立一年后,联盟成员再次携手迈入交流合作深水区;2022年8月15日,山东省与其它沿黄8省(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签署了《黄河流域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协作区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黄河流域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协作区成立;2022年8月23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启动暨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幕,沿黄9省(区)的代表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正式启动……推动黄河流域省际交流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生根,山东省大胆创新,积极有为。

  

  值得关注的是,1月10日,在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上,山东沿黄九市制定的九件“黄河水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法规,获集中批准。这是服务黄河战略全国首次流域协同立法,打破了区域空间距离和行政壁垒,建立了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则,山东省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产业转型迸发“绿色动能”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绿”“富”共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18年以来,山东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紧紧扭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由“三年初见成效”向“五年取得突破”迈进,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奋力蹚出一条新路。

  

  一组数据凸显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的重大成效:“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1.8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规模增长40%以上。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已经成为推动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在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淄博市,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新“四强”产业,取代了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引擎;在传统的石油大城东营市,产业结构从“一油独大”转型到多产业集群竞相发展,优选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精准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打造万亿元级石化产业集群、2000亿元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千亿元级石油装备和海上风电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快塑造……实践充分证明,新旧动能转换是山东“凤凰涅槃”的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去年,山东成功争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落地,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第一个以国发文件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任务。

  

  不久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高点谋划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为各市指明了具体实施路径。

  

  山钢、日钢两大“龙头”钢企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山钢日照公司成为全省唯一的环保绩效A级长流程钢企;山东省重点集中式光伏发电工程华能(五莲)200兆瓦光伏项目一期正式投产运营,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级绿色工厂11家……一个个实例印证着日照市因地制宜出“实招”、谋“新招”,高水平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日照样板”的信心和决心。

  

  坚持把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总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创造更多标志性成果;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谋划实施一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推动部分区县、园区、企业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综合示范……一项项重点工作安排被写入济南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争一流,济南市踔厉奋进,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