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城市教育

中国城市报 2023年01月1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

打造生态教育格局 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刘惠 罗玉欣 《 中国城市报 》( 2023年01月16日   第 21 版)

  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做到校校有餐厅,让学生为营养而吃,为素养而吃。

  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坚持强化学生体育锻炼,助力学生强身健体、培根铸魂。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为解决百姓子女上学“不放心、不方便”的问题,积极推动区、街道、村、学校多方联动,强化目标引领、制定发展路径、实施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全力打造“村村通校车、校校有餐厅、人人能午睡、厕厕美容间、全域高质量”的生态教育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政府主导顶层设计调动各方办学积极性

  

  由于历史原因,峡山区过去教育基础差、底子薄、质量低,学生流失严重,初中学生流失率达82%。近年来,峡山区党工委、管委会强化政府责任,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协调、科学规划、政策支持、监督保障,重点探索和解决体制机制和资金投入问题。

  

  坚持“生态育人”,打造“峡山模式”。峡山区以“打造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发展目标,总体思路是沿着“规范办学、尊重规律、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工作路径,让每一所学校拥有“未来的视野、个性的需求、生命的关照、社会的责任”,让教师有情怀、有智慧、有责任、有发展,学生人文底蕴深厚、富有科学精神、会学习、会生活、有担当、能创新,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政策推动改革,实现融通发展。峡山区党工委、管委会制定下发了《乡村教育振兴实施意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出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示范辐射机制等,将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区重点项目,每周调度;将各街道、各部门教育推进情况,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推动区直各部门、教育分局和学校密切配合,实现政策向实践转化的顺畅、融通。

  

  优先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峡山区管委会近几年累计投资近3亿元,完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各级部门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快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街道加大教育投入,组织成立教育基金,乡村全力支持学校建设,街道、村投资1400余万,用以校舍建设,设施配备。峡山区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商以重教为荣、民以助教为乐”的浓厚教育优先发展文化。

  

  教育系统整体构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乡村教育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宏观调控与内涵发展同步推进,行政力量与专业水平协同发展。

  

  规划引领,构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峡山区以“潍坊市乡村教育振兴先行试验区”为契机,以全环境育人理念顶层设计区域乡村教育发展,研究制定《峡山区乡村教育振兴实施方案》。各学校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围绕学生终身发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明确育人目标,确定办学理念,凝炼学校文化,制定办学标准。以规划定目标,以目标促改革,以改革创品牌,实现“一校一品牌”。围绕峡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峡山区制定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模型及评价细则》,研发了“好学校”模型、学校文化建设模型、“五育融合”整体育人实践模型、现代学校治理模型。成立乡村教育振兴项目专班,确立了6个项目:“三馆学校”(艺术馆学校、科技馆学校、博物馆学校)建设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五育融合整体育人项目、现代学校治理项目、学业质量检测项目、教师考核评价项目;成立6个项目组,项目以推树典型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施;通过“三标管理”即目标强力引领,标准具体清晰,达标及时有效,保障项目运行实现闭环,行政部门与科研部门协同推进,乡村与城区协同推进、学校与区域协同推进,全面带动乡村教育整体、协同发展。此外,峡山区以县域高中高质量建设带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带动人才服务支撑乡村振兴,形成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结构调整,构建乡村生态教育格局。峡山区坚持“整合+盘活”原则,处理好就近入学和提供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的关系,全面提升办学品质。先后撤并“散小低乱弱”学校19所、幼儿园8所,完成3所街道初中寄宿制改革;打破区街分隔,整合5所初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六年级到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优化小学与初中课程衔接,推动小学、初中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在主城区创办高品质公办“凤凰学校”,解决主城区学生无公办学位难题。同时,调整优化了全区4个街道教育办,将职数由18人减为5人,调整优化了12处中小学校主要负责人,科学设置学校领导干部职数;调整管理结构,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后勤发展中心、行政发展中心,实现扁平化管理,分权赋能。为改善教育民生,峡山区开展“食堂革命”“厕所革命”“睡眠革命”;推动校校有餐厅,建设9所学校餐厅,实现大宗食品统一采购,让学生花最少的钱、吃最好的食材;推动人人能午睡,在校就餐学生全部由趴桌睡向平躺睡转变;推动厕厕有美容间,改造学校美容间11所;84辆校车常态运行,幼儿园服务半径车程不超过5分钟,义务教育阶段服务半径车程不超过30分钟,初步解决了学生上学不方便的问题。

  

  要素优化,推动乡村教育内涵发展。办学条件、教师、学生、课程、课堂、管理是乡村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持续推动乡村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峡山区从校舍建设、设备配备、信息化、食堂、厕所等方面加快标准化建设,以标准推动办学条件改善;构建强课程体系,变革育人方式,全面提升学科质量、生活质量和社团质量;让学生“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并制定“干部、教辅人员、任课教师”分类考核制度、“县管校聘”制度,营造公平正义、清正清爽的干部选拔聘用和教师成长文化;实施教师幸福提升工程,保障乡村教师生活;实施行政型管理、民主型管理、赋能型管理,多主体共治,分权赋能,实现教师和学校共发展;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有盼头”。同时,峡山区实施“干部、班主任、教师”三大成长工程。投入150余万元,培训360余学时,打造高目标、高标准、高动能、高风格的峡山教育铁军,强势推动峡山教育变革,让老百姓信得过,办让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校家社网系统运行实现全域全环境育人

  

  峡山区以“全环境育人、育全环境人”理念全方位重构区域乡村教育生态,致力于将每所学校打造成“百姓子女自由成长的开心校园、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有识之士智慧共享的文化乐园、城乡师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助力美丽宜居的乡村建设。

  

  峡山区成立区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员会,建立区、街道、社区、学校四级家长学校共31个,凝聚峡山区家庭教育专家教师和社会人士,组建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家庭教育中心教研组、社区教育协调员队伍、家长讲师团、好家长志愿者队伍共计5支队伍。

  

  峡山区建立了常态化、持续化专业培训机制,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建立面向各类群体的课程资源库,搭建教育资源服务云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探索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新样态。线上线下融合,一年来,创新实施家长学校课程20余次,实施社区教育课程31次,针对热点问题、百姓关切问题、家庭教育问题、产业知识等方面为全民提供专业支持。此外,峡山区还组织艺术家、书法家、作家进校园活动,助力学校文化内涵发展,凝聚社会力量,以文明家庭建设为纽带,改进家长教育观念、生活素养、家庭环境、文明礼仪,全面助力乡村教育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