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东流,江河入海。高空俯瞰,在苏北平原数百万亩沿海滩涂上,河流港汊纵横,草木随浪翻涌。耕潮煮海、银滩晒梦,江苏省盐城市满贮与生俱来的“咸”味。
将视角之镜提升摇远,坐拥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碳汇、森林碳汇、湿地碳汇优势叠加……如今的盐城市,生态底色鲜明,高质量发展潮涌拍岸。
持续生态修复守护滨海湿地
凭借582公里的海岸线、683万亩的沿海滩涂、4550多平方公里的黄海湿地,盐城市成为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滩涂湿地最多、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城市。
最近,“国际湿地城市”“全球滨海论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这些不断涌现的高频词汇再次让“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盐城市备受关注。
参木有根,怀水有源。盐城市的“生态名片”持续绽放异彩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而且离不开盐城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湿地保护水平,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推进湿地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区域取得的卓然成效。
从放弃百万亩滩涂围垦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再到打造720亩高潮位候鸟栖息地,盐城市东台市条子泥湿地建设通过采取河道清淤、退围还湿、互花米草治理、鸟类栖息地恢复重建等多种措施,加强滨海滩涂湿地生物生态保护,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开展智能管控和科普宣传,有效维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鸟类数量明显增加,为滨海湿地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维护提供了示范。
“条子泥720”是盐城市积极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生动注解。近年来,盐城市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试点开展“生态岛”建设,着力打造江苏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NbS”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从突破“湿地养鱼”到实施“退渔还湿”,再到在3200亩实验区开展生境提升模式探索,盐城市大丰区四卯酉湿地同样秉承NbS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实践。通过“小塘并大塘”形式,做好水位控制,为鸟类栖息、觅食提供适宜场所,并通过引入淡水,消除外来物种大米草的侵害……2016年以来,随着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的实施,丰富的湿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各类候鸟栖息的“天堂”。
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盐场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鸟类等更多生物打造一个又一个新家园。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盐城市已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级市,建有九龙口、大纵湖2处国家湿地公园,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
保护湿地鸟类共建和谐家园
正值候鸟迁徙的季节,全球数以百万只的候鸟开启了迁徙之旅。亘古传承的生命密码,引领着它们振翅南飞,经历风霜雨雪雾,跨越山水林田湖。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重要补给站,盐城黄海湿地举足轻重,每年冬季,约有20万—30万只冬候鸟在此栖息,享受湿地冬韵。这让盐城即使在清寂的冬季,也显得格外生机勃勃、野趣盎然。
在东台条子泥湿地,成群野鸭扑棱棱扇动着翅膀,呼朋唤友、结伴翱翔;在盐城珍禽保护区,丹顶鹤或亭亭玉立,凝视远方;或张开翅膀,翩翩起舞……鸟儿的回归是盐城湿地生态持续改善的最好见证,同样离不开当地生态卫士的努力。
在盐阜大地,一代代的环保志愿者和先行者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前有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23岁为守护丹顶鹤因公殉职的徐秀娟,后有为盐城湿地作出卓越贡献的先进人物和生态卫士,在海边守鹤37年的鹤爸吕士成就是其中一位。他接过了徐秀娟留下的丹顶鹤人工繁殖研究课题,37年来坚守滩涂,保护好丹顶鹤等珍禽,也守卫着这片太平洋西海岸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黄海滩涂。
生态摄影师李东明,不仅是一位鸟类摄影师、记录者,更是湿地精灵的守护者,在盐城滩涂用7年时间拍摄了十几万张候鸟照片,向世界讲述东方鸟天堂。爱鸟、拍鸟、护鸟,他的精神也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守护家园的良好生态中。
万物共生,诗意栖居。人与自然、城市与湿地在这里共生共融,盐城市在湿地动植物保护领域同样应用了大量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手段。
盐城市在黄海森林公园、麋鹿保护区、珍禽保护区等众多滨海湿地、湖荡湿地布置了37个点位动态监测系统,并且整合连接至市湿地博物馆监控平台,实时监测湿地的动态变化和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物联网大数据库系统,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中水质监测、负氧离子、PM2.5监测等设备,配置了巡护无人机、信息收集处理设备多套、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超低温冰箱等设备,开展自动监测;
此外,盐城市还在各保护区积极引入环志及卫星跟踪、雷达探鸟、无人机与高空摄像头等新技术开展鸟类监测,鸟类监测与调查更加精准。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平台与研究基地,持续开展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的研究,互花米草控制、碱蓬修复、鸟类视频智能识别监测、丹顶鹤越冬地繁育技术等自主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减缓了外来物种的入侵进程,精准开展资源保护管理。
激活湿地经济助推绿色发展
盐城市是东部沿海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同时也是后发崛起、不断赶超、快速发展的地区,承担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考题和双重责任。
直面这一生态之考,盐城市算的是大账,谋的是长远。近年来,盐城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路,坚定选择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探索一条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发展之路。
绿色湿地资源是盐城市最丰厚的家底。盐城市通过科学的开发利用,将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与休闲旅游、文化推广、农业等相融合。珍禽保护区通过定期举办丹顶鹤飞行展、冬季观鸟摄影、2天一夜研学营等项目景区游客爆发增长;大纵湖、九龙口等湿地公园定期举办生态健康旅游节,千鹤湾成为国际养生社区,黄海森林公园入选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带动了盐城市绿色有机食品和生态养殖产业发展。“大纵湖大闸蟹”“九龙口鸭蛋”“射阳大米”“盐田稻大米”等众多地方特色有机产品远销海内外;滨海湿地芦苇、海产品、航运和风电资源丰富,仅丹顶鹤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就年产芦苇百万担……
作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湿地产业之一,黄海湿地文化有限公司以黄海湿地濒危候鸟——勺嘴鹬为原型,打造了“盐小勺”这一IP形象,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及主题咖啡厅。目前,除了“不是菜鸟的盐小勺”,黄海湿地文化发展公司还开发了“鹿鹤同春”“湿地精灵”“湿地游礼”“湿地味道”“盐鹤意顺”等系列湿地文创IP及文化衍生品,通过系列文创IP,活化了盐城黄海湿地生态之美,也增强了社会各界保护湿地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川东港南建川养殖区是盐城创新生态治理的一种新尝试,盐城港农业科技集团与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政企联合”的方式,在建川养殖区1620亩退养区域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探索实施“生态+农业”修复方式。如今修复区内农作物生态种植,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并采取稻谷部分收割的模式,在耕地中保留部分稻谷作为鸟群的“口粮”。同时秸秆也为鸟类繁殖、夜栖及避险提供场所,谷物售卖的经济收益则作为后期的管护经费,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这是面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抉择中探索出的双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