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引领光明科学城各类主体“跟党一起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国家参与全球创新竞争当好冲锋舟。光明科学城在党建引领下组建了全球首个合成生物、脑模拟与脑解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成生物企业增长量占全国40%,经济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
聚焦“谁来跟”,引领人才、干部、机构三个主体创新力量
光明区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光明科学城各类人才、干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澎湃动能。
打造人才服务高地,承办国家级“中日韩青年创新合作对接赛”,创新开展“万名博士聚光明”活动,在全市率先成立光明科学城人才服务工作站,建成全市最大的人才房供应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205人、科研院所人才4452人,一年内人才数量实现倍增,创新人才加强聚集;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行动”,成立光明区少年科学院,聘请知名院士专家打造科创名师队伍,开展人工智能、科技发明等专项培训,荣获第37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最高荣誉,在全市第3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总数、一等奖总数均居全市首位。
开展干部培养“尖兵行动”,举办“院士进光明”“云研学”“名师讲堂”等培训13场次,实施干部分类培养“源头活水”工程和“雏鹰、星辰、鲲鹏”计划,“雏鹰计划”试点项目位居全市第一,涌现全市唯一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信访系统先进个人”,土地整备连续6年超额完成任务,党员干部科学素养和建功科学城能力水平有效提升。
建立科研机构联席会,吸纳与科学城23个重大创新载体相关的30家重点单位,在全国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创科学城党建联席会议,发布78项共享资源清单,推动科研设施设备、实验室等资源共享;全市首创“问诊会”机制,定期召集各职能部门面对面会诊科研机构、企业和人才难题,已协助解决2242套人才保障房、400位科研人才外地车牌区内通行申请等120多项难题。
聚焦“怎么跟”,激发组织、阵地、文化三驾马车创新动能
光明区以组织建设为根本,阵地、文化建设为支撑,引导各类主体一起同向而行。
建起“新”的组织网络,成立全市首个区级高层次人才党委,链接全区各类高层次人才,开展30余场次“汇光明”主题交流活动。在全市率先组建合成生物、新材料等科技产业链党组织11个,以党组织为媒联动上下游企业170余家,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建起“新”的阵地载体,针对长圳地铁站周边片区将有8.8万人才和市民入住的情况,提早规划建设人才社区、党群人才服务中心;在全市首创党群服务联盟,在全省首创并建成10个科创科普基地“科技驿站”,具备人才交流、创客孵化、基层治理、群众服务等功能,成为策源原始创新的重要空间。
建起“新”的创新文化,推出“跟党一起创新”形象标识体系,设计海报、公告栏、广告牌等文创产品,打造主题公园、主题广场,在全省率先推出“让创新者受尊重”的创新文化,全民创新氛围日渐浓厚。
聚焦“创新为了谁”,塑造经济、社会两个发展创新优势
光明区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创新始终服务发展、服务群众。
聚焦经济发展,联合上交所、深交所,组织350多位来自龙头企业的党员企业家开展上市培育,参训的贝特瑞、创益通等企业成功上市,贝特瑞成为北交所市值最高企业;发挥党组织党员作用,设立“红色攻坚队”“红色研发队”领衔攻关,推动“卡脖子”问题解决,探索科研经济发展新路径。
聚焦社会民生,开展“科技惠民”行动,引导党员科技工作者开展“光明虹·党员报到”行动,比如通过科技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粮油、为特殊困难群众人工植皮、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等,组织科普进社区进校园20期,让科技更多惠及居民;将遵守科技伦理作为重要内容,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等签订科学城创新公约,邀请国内顶尖伦理学专家开展科技伦理治理巡回宣讲,开办“科学城讲坛”“科技报国”系列党课,形成科技向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