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聆听风中起伏的深远回声

——读胡弦散文集《风的嘴唇》

■流墨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2月19日   第 23 版)

  曾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诗人胡弦是个矛盾的人。

  

  “我喜欢凑热闹,真正一身处热闹中我又不适应,有点叶公好龙。”他喜欢溜达,去南京鸡鸣寺参加诗会,去开封参观画展。从南京、徐州、淮安,到成都、金华,他的脚步穿行在诸多历史名胜中。而他又怕热闹,诗人的自觉让他时常从尘世的喧闹中抽身而出,留下思想的脚步在历史的长空里继续

  追寻。于是,就有了这本散文集《风的嘴唇》,将过去与现在于一颗诗心上衔接起来,呈现出一幅幅妙趣横生的风景。

  

  全书共分为五辑。

  

  第一辑,颇有着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境。胡弦在州城的历史中,读人为的兵灾与自然的破坏宣泄出的暴力;在石板街上,倾听着盐车、辇乘和金戈铁马,在迷蒙的雨雾中与河下古镇的繁华与落寞擦身而过。最核心的便是《古老的事物在风中起伏》一文,他品读着徐州的汉画像石,在炎帝升仙图里看见了东方文化里至死不渝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力士图里看见了让人热血沸腾的原始的力量和英雄史诗般的雄魄;在纺织图里看见了为画家所青睐的平常生活的缓慢;在羽人图里看见了人类的梦想、渴望与功利……他从现实看到想象,从意象看到文化,最终看见了文明、历史与艺术交织在一起时,留在彼此身上的痕迹与证据。

  

  在书的第二辑中,作者的笔触简洁轻快,富有想象而有节制,让他对人物的解读显得潇洒而自在。他在《聊斋志异》里读出蒲松龄对天下寒窗苦读书生的安慰;他瞻仰穆桂英的飒爽英姿,反思中国文化中雄强之美的渐行渐远;他怀想大唐三才女,她们风流一世,却终究逃不过命运的玩弄。“已不信吟哦,只信风”,这是一位诗人跨越千年对另一位诗人的相惜;他称柳永为最特殊的诗人,集夜夜笙歌与寒酸落魄于一身,在烟花巷弄之间,在晓风残月之处,却能“打破传统写作遮遮掩掩的毛病”,完成对宋词、对中国文化的照耀。

  

  书的第三辑聚焦于徐州的山川大地,探索人与物之间的精神联系。比如城市里的山,它“提供最后的庇护”,用沉默的姿态,为城市凝聚某种不灭的信念;比如河流,在人类与水灾的对抗中,作者明白了“首先苦痛和挣扎是真实的,然后,安宁和快乐才是有价值的”;而在兵马俑身上,他听见了徐州人血脉里相传的血性与荣誉,听见了那份生生不息的雄杰之气。诗人、散文家雷平阳曾评价道:“胡弦的散文随笔则倾情于遗忘与记忆,在看不见的地方看见。”他那无限趋近于永恒的灵魂,更能看懂时间、生命与美,也更能听懂其中的热情与叹惋。

  

  第四辑的主题为乡愁。在《消失之物》中,作者回忆了诸多事物,说道:“一些事物的消失,联系着另一些事物的新生,形成社会的进步。”“但事物的消失有时也连带着许多美德的消失。”这也正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人们面对新旧更迭的两种态度,说不上哪种更加重要,或许也正因此,乡愁才显得更加缠绵、缱绻。

  

  第五辑像是拾遗,从《随手记下》到《打零工的人》,记录了作者不期而遇的所见所想。以此收尾,颇为巧妙,把人重新拉回当下的真实。宏大的历史中,突然有了一处有血有肉的细节,那份因穿越时空产生的疏远感,在一个女子搬运工的眼泪里,以及她“在迷乱的灰尘中忙碌的身影”中悄然消散。

  

  我想,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解密了作者凭慧心和悲悯才能领略到的意韵。这不仅让那些遗迹重回古代,从肺腑中吐出千百年前的气息,在静默中崛起峥嵘,而且让诗心枯瘦的世人也能遥遥地听见,作者耳中不断回荡的历史深远的回声。

  

  嘘——风的嘴唇,还在源源不断地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