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对话

中国城市报 2022年11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确保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高质量落地

——访北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利

■中国城市报记者叶中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1月07日   第 11 版)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效果图。北投集团供图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以下简称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0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指挥调度,举全市之力建设副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两翼”齐飞新格局更加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接下来,肩负着建设副中心使命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投集团),将如何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副中心?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北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利,听他畅谈奋进重点。

  

  深度规划活用文化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副中心建设是如何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的?

  

  李长利:我们对副中心的规划、建设、管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如,副中心规划方案采取国际征集方式,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家设计院所、12个联合设计团队参与其中,为副中心控规出台奠定基础。之后,按照控规,副中心一步步拉开城市框架,一张蓝图干到底。特别是副中心控规中明确核心区9平方千米战略留白,为未来城市发展留出空间,而且绝不搞房地产开发,体现了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发展理念,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大运河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和文化符号,副中心建设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使大运河文化带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工程?

  

  李长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围绕大运河文化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副中心剧院、博物馆、图书馆三大文化设施建设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剧院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设置场景包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及室外剧场,可以满足世界级演出要求;博物馆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元素,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图书馆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赤印”和银杏树叶片,在建设中引入了国际领先的“智慧机械书库”技术,能够快速响应读者的借阅需求,并精准完成文献自动出入库动作,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人找书”到新型图书馆“书到人”的服务模式创新。这三大文化设施将于2023年底面向公众开放。三大文化设施围合处是30万平方米的地下共享空间,市民步入其中,不仅可以自由通达图书馆、博物馆、剧院,还可以逛商业街、看电影。未来,M101、M104这2条地铁线路将直达这里,最大程度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出行条件。

  

  同时,我们积极推进通州古城、路县故城、张家湾古镇等区域保护修缮,让市民游客感受悠久的运河文化,体验千年之城的珍贵文脉;结合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在整体保护通州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同步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全面展示古城整体价值。

  

  蓝绿交织城美业兴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如何把副中心打造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城市绿色发展高地?

  

  李长利:我们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这也是副中心建设最突出的特色和亮点。我们创新“先植绿、后筑城”理念,在核心区建设11.2平方千米城市绿心。同时,在绿心内创造性地将原东方化工厂重污染区建设成为“生态保育核”,采用覆土、绿化、污染源监测等方式,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将绿心内的多处工业厂房进行利旧改造,让工业遗址焕发新的活力,服务居民。如东亚铝业改造成为绿心活力汇,形成近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休闲空间,并配套餐饮休闲场景、精品酒店等;东光实业改造为北投绿心网球酒店,提供89间客房,并配有8000平方米室外网球中心,包括6片国际标准网球场;造纸七厂改造为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打造集艺术品创作、展览展示、艺术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艺术空间。城市绿心实现了近零碳排放公园的目标,区域内所有建筑都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4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城市绿心自2020年9月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副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李长利:我们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比如在绿色产业领域,全球征集六环高线公园规划方案,打造跨越北运河的“金色轴线”。六环高线公园建成后,将串联起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张家湾设计小镇等多个功能区,实现空间缝合。强化东西向交通联系,原东六环车流可以在地下隧道通过,地面上则是景观公园;同时构建慢行系统,未来,在运河商务区上班的白领,下了班可以骑自行车沿着运河和高线公园直达城市绿心,实现交通缝合。打造城市活力廊道,带动周边15万平方千米商业带发展,实现产业缝合。

  

  强化更新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副中心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有何创新和探索?

  

  李长利:我们要坚持盘活存量用地,创新城市更新思路和模式,积极探索解决“大城市病”。建设副中心,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首先就是要坚持减量发展。要以特色小镇为重点,做好老旧厂房等存量资源改造提升工作,并积极引入科技、设计、文化、艺术等产业,既保留历史记忆,又融入全新功能,打造全国小镇标杆。如张家湾设计小镇聚焦创新设计和城市科技,将腾退企业用地升级改造,全力打造北京国际设计之都的重要平台、首都老工业区城市更新典范和智慧科技绿色低碳生态园区;台湖演艺小镇按照“特而精、小而美、活而新”的原则,大力发展以演艺、文创及配套服务为主的主导产业,坚持做好“利旧”这篇文章,积极推进台湖图书城、京城重工等老旧厂房设计改造,将小镇打造成为副中心的演艺明珠;宋庄艺术小镇以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项目为契机,将形成集艺术交流媒介、艺术服务平台、艺术文化创意、艺术教育与商业等于一体的艺术全产业链体系。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具有北投特色的老旧厂房改造模式,做好后期运营,切实把闲置的工业遗产转变为产业发展转型和城市发展更新的资源,实现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副中心建设在提升民生福祉方面有何建树?

  

  李长利:我们要坚持“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坚持以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积极推进家园中心建设,集中配置休闲、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构建方便快捷的“15分钟服务圈”,让居民享受到舒适便捷的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以“为城留才”为目标,积极推进职住平衡,要以不逊于商品房的标准,建设职工周转房、安置房,建筑装饰材料采用国内知名品牌,小区内阳光草坪和雨水花园融入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不断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城市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副中心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有何作为?

  

  李长利:我们坚持“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发挥好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作用,推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向北三县延伸布局。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在协同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大局观,把北三县作为发展腹地考量,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未来5年,是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主导功能基本稳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区域协同突破发展、城市品质加快提升的重要时段。作为副中心建设者,我们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为将副中心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