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中国城市报 2022年11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多地建设“完整社区”,会带来哪些变化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1月07日   第 04 版)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功能。

  

  近年来,多地探索开展了完整社区建设工作。为什么要建设完整社区?建设完整社区难在何处?如何建设完整社区?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进行了相关梳理和采访。

  

  “完整社区”多地建设正酣

  

  什么是完整社区?今年初,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明确,完整社区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

  

  事实上,完整社区概念的产生可追溯到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吴良镛提出,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应是一个“完整社区”的概念。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罗吉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完整社区概念的提出不仅契合当前社会发展新需要,而且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新需求。

  

  记者注意到,已经有不少省份挂出建设完整社区的时间表。例如,江苏省提出,“十四五”时期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推进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

  

  还有部分省份对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目标进行了量化。例如,河南省提出,“十四五”末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达到50%;黑龙江省提出,到203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

  

  具体到城市层面,天津市提出,到2025年全市各区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重庆市明确,至2025年年底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福建省厦门市表示,2022年年底前将完成6个“完整社区”试点建设;安徽省马鞍山市要求,“十四五”期间打造不少于30个完整社区。

  

  在罗吉看来,完整社区从概念、到现实、再到推广需要时间。当前我国完整社区建设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来自地方层面的相关推进工作,实质上都是在践行和优化完整社区的内涵,对后期全面铺开完整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为什么建设“完整社区”

  

  社区是城市社会最基础的单元和细胞,与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据研究,我国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在居住社区中度过;到2035年,我国有约70%人口生活在居住区。居住社区越来越成为提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开展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但放眼现实,一些掣肘因素也客观存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提到,当前我国居住社区仍存在规模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物业管理覆盖面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例,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居住区按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三级。其中,住宅组团人口规模在3000—4000人左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通常为幼儿园、居委会、小商店等;小区人口规模在1万人左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通常有幼儿园、小学、菜市场等;居住区由若干小区组成,人口规模在四五万人左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篮球场以及综合性商场等。

  

  “现实中,有的房地产商零散开发土地,建成的楼盘可能只能容纳几百户。受制于开发面积,小区配套难以完善,缺少像学校、医疗、养老等基本服务配套。”胡刚说。

  

  此外,从地方实践探索来看,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对于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重庆市为例,渝中区双钢路社区配建了100平方米社区食堂,日均用餐人数达150人次,解决了社区内老年人用餐问题。老人在这里可以“吃得起、吃得好、吃得香”,用不着自己做饭,吃完之后还可以和其他老人一起聊天娱乐,子女也不用担心老人在家里不好好吃饭,或者因做饭发生意外。

  

  近年来,重庆市立足建好小社区,服务大民生,在新建项目、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中推动完整社区建设,成效明显。截至目前,重庆市已完成82个市级示范完整社区建设,433个社区达到完整社区建设标准,“一老一小”建设有序推进。

  

  建设“完整社区”难在何处

  

  建设完整社区难在何处?“提高社区居民主动性和积极性。”曾参与过多次社区规划、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罗吉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罗吉看来,居民是社区治理的关键主体,确保社区居民能够积极、合法、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将有助于完整社区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只要有一个社区做成功了,会对周边社区起到极大的示范效应,便于后期工作的开展。

  

  如何提高社区基层主动性和积极性?罗吉建议,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建立良好的多方协商机制;同时,针对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的专业知识有限的问题,可引导各类专业人员开展知识普及讲座;此外,可以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激发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记者注意到,《通知》提到,完整社区将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社区协商机制,搭建沟通议事平台,推进设计师进社区,引导居民全程参与完整社区建设。对于涉及社区规模调整优化、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改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配置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就如何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已有地方层面作出相关探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金蝉南里小区是本世纪初建设的回迁房小区,居民多为原在本地区居住的农业人口、城镇职工,老龄人口比例相对较高,对公共事务缺少参与热情,社区认知度和归属感不强。北京工业大学责任规划师团队通过社区居民参与式的闲置空间再利用,系统提升小区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与质量,增强居民的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议事能力,建设全龄友好型住区,提高社区居民归属感,为构建金蝉南里宜居、宜养、宜游、宜乐、宜业“五宜”社区奠定基础。

  

  在对金蝉南里社区一处闲置场地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责任规划师为该试点项目对接外部资源和设计师团队,采用参与式设计的方式,通过儿童工作坊的形式发动小区内儿童、家长并带动其他居民积极参与,针对以上闲置场地提出改造设想和建议,再由设计师结合专业意见发展出新颖实用、满意度高的实施方案。实施完成后,与居民协商制定场地使用规定或公约,培养居民使用维护中的公共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