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报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

城乡统筹促发展 全民共圆小康梦

■中国城市报记者胡安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0月10日   第 17 版)

  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浙江省长兴县李家巷镇的石泉村。长兴县委宣传部供图

  9月月1515日日,,在浙江省长兴县画溪街道长桥村在浙江省长兴县画溪街道长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长势喜人高标准农田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吴拯摄

  近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吕山乡胥仓村的芦笋基地里,掀开大棚薄膜,绿油油的芦笋长势喜人,头戴遮阳帽的村民唐红正在其中忙碌,干劲十足。作为低收入农户,这几年,一棵棵小小的芦笋寄托了她增收的希望。

  

  在长兴县的蔬菜基地、果园、产业园内,这样的希望处处涌动。

  

  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居民收入”是绕不过去的关键指标之一。近几年,长兴县探索农村闲置资产盘活、推进“十百千万”产业帮扶工程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画出乡村“共富圈”。长兴县的城乡统筹实践,正转化为当地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如今的生活不比城里差。”这已成为广大长兴县农民由衷的心声。

  

  推动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掉队

  

  20年前,唐红举家离开重庆市奉节县,移民来到胥仓村。近几年,公婆和父亲都已80多岁,身体每况愈下,每年看病吃药就要花费4—5万元;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小儿子出生时被检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刚满月就花去了8万多元的手术费,后期的各种护理费对一家来说更是天文数字。丈夫没有文化和技术,又干不了重活,只能到企业干些杂活,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在照顾一家老小之余,唐红也只能找点零活,生计成了全家最大的问题。

  

  2018年,长兴启动了“十百千万”产业帮扶工程,唐红享受到了其中的红利。村里免费为她提供了6.3亩大棚种植芦笋。开始种不好,乡里派专家到大棚指导;农忙时缺劳动力,党员志愿者上门帮忙采摘;销售更不用愁,由芦笋联合社和吕山供销社包销。当年,唐红一家净收入就多了3.5万元。2019年,除了原来的芦笋大棚,政府又在湖羊共富基地为唐红一家提供了羊舍和10只小羊羔,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她怎么养羊。到了年底,通过乡里的湖羊义卖,唐红一家又多了1.8万元收入。这样一来,唐红一家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随着胥仓村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唐红家也搬进了新农村,在崭新的房子内开启了新生活。从低收入农户到稳步增收,唐红开始笑对人生。

  

  “一个人好不是好,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如今,长兴县正通过大户带小户、基地孵化帮扶、自主发展等多种方式合力帮扶、抱团发展,不断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和技能本领,也点燃了低收入农户“加油干”的热情,1万多低收入农户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携手前行。截至2021年年底,长兴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同比增16%。

  

  实践证明,在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中,从变“等靠要”为“加油干”的奋进中,在“领着干、跟着学、齐参与、共致富”的氛围中,补齐低收入群体短板正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打开产村融合发展“致富密码”

  

  曾几何时,大量农民前赴后继奔赴城市,追求城市的优先发展红利和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但这样的现象在近几年有了巨大改变。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大概有500万人从城市回到农村,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

  

  在长兴,这种势头同样明显。

  

  在水口乡顾渚村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的蒋彩虹,也曾经筑梦大都市。大学毕业之后,蒋彩虹留在了宁波从事酒店管理工作,一路从实习职员升至经理,每月有8000多元的工资。她和丈夫商量着准备在宁波买房定居。那时,蒋彩虹父母在水口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但档次偏低、生意不好,老两口打算歇业另谋出路。

  

  2017年,水口的乡村旅游已经小有规模,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也不断优化,一时间商机无限。于是,蒋彩虹和丈夫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回乡接手改造农家乐。如今,她和丈夫一人经营一家农家乐,年收入超100万元,一家人其乐融融。

  

  事实上,在顾渚村,像蒋彩虹这样的不在少数,他们从外出打工回到了家乡,依托茶文化景区,从事起和乡村旅游相关的职业。目前,村里拥有各类乡村民宿(农家乐)近600家,吸收全村劳动力近80%,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服务业的发展,多渠道增加龙农民收入;50%以上的乡村民宿(农家乐)年营业额超100万元,户均年营业额超70万元,户均净收益27万元。

  

  可见,乡村振兴为农村带来了新动力,一批新乡村产业的出现让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攀升,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吸引农民回乡创业、增收致富。

  

  如今,水口乡的民宿产业、和平镇的芦笋产业、泗安镇的苗木产业、洪桥镇的河蟹产业、龙山街道的杨梅产业、吕山乡的湖羊产业、画溪街道的葡萄产业……长兴县村村融合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带动农村的各项发展,而相关配套的现代管理、种植技术的培训、普及,让农民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成为新型农民。

  

  产业支撑、技术加持下,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数据显示,2021年长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44元,同比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10元,同比增长11.4%,高于上年4.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建设城乡一体化“优享长兴”

  

  乡村百姓幸福感的提升,来源于不断增长的收入,也来源于优质的生活配套。如何尽快补齐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的短板,是迈向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课题。

  

  小浦镇方一村村民臧立在长兴县一家企业工作,最近3年,他把家从城里搬回了方一村。每天上下班30分钟的车程成了他享受的过程,“道路宽阔、两边绿树成荫,目之所及皆是景。”臧立细数着生活在乡村的便利,“不仅如此,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在村道上散散步,和村民们聊聊天,感觉在村里走一走,一天的疲惫感就没了;家里缺生活用品,不用开车,走两步就能买到;周末还会有文艺下乡,在方一村文化礼堂就可以观看精彩演出。”

  

  记者采访中也感受到,“村在林中、屋在树中、人在画中”已经成为方一村的真实写照。

  

  “以前大家都往城里跑,如今城里人羡慕农村人,环境好、空气优、生活便利;而且我们还有乡村博物馆、农家书屋,篮球场、足球场,乡亲们可以看书、下棋、跳广场舞。”77岁的蒋明堂见人就夸自己的家乡。

  

  在长兴县,这几年,民生工程的春风吹进各个乡村,城乡一体的喜人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里,百姓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得……

  

  可以感受到,从建设美丽乡村到推进共同富裕,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有效扩大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有效破解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难题”“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优质共享的幸福图景正逐渐增多。

  

  “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建设共同富裕同样一个都不能掉队。我们将聚焦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扩中提低,聚力聚焦品质生活,全力建设优享指数更高的城乡一体化‘优享长兴’。”长兴县发改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陈雪峰说。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殷实繁荣的产业基础“积蓄人”,有治理有效的社会环境“塑造人”,有舒适靓丽的幸福家园“涵养人”。长兴县正勾勒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模样,让全体人民更好地享受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