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门槛!又一特大城市拟全面放开落户。
近日,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就《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提到,凡在郑州市中心城区具有合法稳定就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不受社保缴费年限和居住年限的限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可以在郑州市申请登记城镇居民户口。
在受访专家看来,政策一旦落地,意味着落户郑州将实现“零门槛”,不再与房屋和社保缴纳年限及学历等条件挂钩。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除郑州外,济南、昆明、大连等特大城市相继出台政策,全面放开落户条件。
郑州拟取消落户限制
根据《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到2035年郑州人口将会达到1800万。当前郑州常住人口为1274.2万,未来还有500多万人的增长空间。着眼未来,郑州同样需要加大抢人力度,进一步夯实人口基数,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此外,“抢人大战”同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20年郑州常住人口超过武汉,成为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城。但时隔仅一年,郑州常住人口又被武汉反超。如今,郑州宣布放开落户门槛,意味着中部人口第一城的宝座之争再添悬念。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郑州进一步放宽落户政策,提出在郑州有稳定就业和居所的人员即可落户,租房也可落户,基本上实现了“零门槛”,有利于吸引外地人才涌入,在争夺人才的竞赛中再加一把力。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购房需求的增加,对促进楼市去化有着积极作用。
陈霄分析,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其在房地产市场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存在着较大的库存压力,近期举行的集中土拍也是平淡收场,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市场信心不足、销售萎靡不振。在此时宣布放宽落户,可以吸引人口流入,增加购房需求。
记者注意到,9月21日,郑州2022年第二批集中供地结束,除去出让活动前夕终止的3宗地块,剩余14宗地块全部以底价成交。
为何如此急于“放大招”?2022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提高城市首位度,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能力。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经济首位度,还是人口首位度,作为省会城市的郑州表现都略显逊色。
多地全面放宽落户
除郑州之外,大连、济南、昆明等特大城市以及福州、石家庄、南昌等I型大城市(即城区人口介于300万到500万之间的城市)也已全面放宽落户条件。
以大连为例,今年3月,大连市政府官网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全面放开落户条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提到符合条件的人员,本人、配偶和子女可在大连市落户。
“零门槛”落户是否会成为特大城市的标配?陈霄认为,不仅仅是郑州,大连、昆明等城市也已经放开了落户限制,基本实现了“零门槛”,特大城市落户的放开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
事实上,该趋势也有章可循。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超大城市有7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城区人口均超过1000万;特大城市有14个,分别是武汉、郑州、西安、杭州、东莞、青岛、长沙、哈尔滨、佛山、南京、济南、沈阳、昆明、大连,城区人口均超500万。
“这些城市落户政策调整后,不受年龄、学历以及社保年限等的限制,基本实现了‘零门槛’,且符合条件人员的子女、配偶等均可落户,可以说是诚意满满。郑州则进一步扩大至租房群体,提出租房也可实现全家落户,放开的力度逐步扩大。”陈霄说。
对楼市影响几何
特大城市落户政策放松对房地产市场会带来哪些影响?能否助力房地产市场热度回升?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全国特大城市放开落户政策已经成为趋势,当下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全国其他城市落户政策基本已经放开。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放开落户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快城市化步伐。
陈霄也向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落户政策的调整一直以来都是房地产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放宽落户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具备一定的正向引导。通过放宽落户政策,降低购房门槛,可以释放一批购房需求,提升市场活跃度。”
与此同时,陈霄也提醒,当前对房地产市场的松绑政策可谓是应出尽出,宽松政策对市场的刺激也在明显减弱,市场需要更有力度更具实质性的利好政策加持。
在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当前松绑政策对销售的刺激力度明显减缓。目前,楼市最主要的问题是高房价下供需不匹配。由于市场对未来楼市的前景预期不太乐观,购房意愿不足;而新市民和中低收入人群由于高房价和收入限制,难以支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