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勇于面对生活付出爱,就不畏老去

——读叶弥长篇小说《不老》

■李庆林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9月19日   第 23 版)

  读完作家叶弥的长篇小说《不老》,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人肉身的老去无法逆转,但内心和精神是可以实现不老的,或将长期保持不老状态。

  

  小说主人公孔燕妮出生于1943年,故事发生在1978年,她是一位35岁的单身女性。孔燕妮结识了从北京来到江南小城吴郭的调研员俞华南。在陪同他走访调研的短暂时光里,她喜欢上了这位小她七八岁的男人。虽然这个男人表面显得很冷漠,并告诉孔燕妮自己已有女友,但孔燕妮不管三七二十一,决心要焐热他。俞华南的神秘和博学吸引了孔燕妮,而孔燕妮的真挚和无畏其实也令俞华南倾心爱慕。俞华南对于江南之行的爱情态度是暧昧的,模糊不清的,但他仍与孔燕妮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感关系。这使得孔燕妮在内心十分焦灼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潜意识里的“不想老去”,并竭力拼争着证明内心不衰的生命活力。这已不囿于女性意识觉醒的简单问题,她并不想成为吴郭城的一段传奇,却逃不过小城里部分居民的眼睛,也立即沦为邻里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她的行为“丰富”了吴郭一些人无趣的日常,这些人同时无情地给予她唾骂和怒斥。

  

  小说作者叶弥给孔燕妮设计35岁这个年龄,饱含深意,令她身上具有不同时代女性的重叠身影。这个年龄,青年不是青年,中年尚未中年,放置于任何时代,都会显出一种局促的尴尬,对于女性而言尤甚。而叶弥创作的这个似假似真的故事,也不遗余力地通过孔燕妮宣告着这样一种人生理念:皮囊老去不可怕,可怕的是芳华尽逝前,内心和灵魂先衰。从孔燕妮身上,我能一下联想到电影《小城之春》里的周玉纹,或者《飘》里的郝思嘉,甚至《芙蓉镇》中的胡玉音。

  

  1978年,时代变革的前夜,孔燕妮独自一个人,对抗着整个吴郭小城。

  

  孔燕妮拥有姣好容貌,她在吴郭的行为距离循规蹈矩也相去甚远。25天短暂时光,她与俞华南相互温暖后,俞华南即将要回到北京。此时,她的男友张风毅出狱在即。当情况有变且与俞华南的关系变得不再如孔燕妮所想时,她仍想忠于初恋,忠于张风毅对她的感情。面对世俗的目光,她可以一笑置之。她有着不被外力倾轧的韧劲,随时迎接重建或新生。1978年那个吴郭小城,那个“前夜”,都与她保持着格格不入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孔燕妮的性格使然。她给自己打气:“不怕。毁灭了再建。我还不老,失去了还可以重新建起来。”她内心何尝不冷?她这样寻求爱情,就是渴望让冰冷的心再度温热起来;又忘我地焐热别人,无我地付出,笃定地不畏老去。

  

  孔燕妮也是自相矛盾的,她对于感情生活的稳固持久,潜意识里从未敢过多奢望。这源于她的原生家庭,母亲谢小达当过“革委会副主任”,性格火爆激荡,一辈子渴望妇女解放,却从未解放过自己。她背叛过爱情和家庭,也被爱情背叛过。她终究迎来现实的不堪和腌臜后,既被生活拖垮,也对生活认命。她爱女儿孔燕妮,想让女儿成为另一个她。她早

  早与孔燕妮的父亲孔望山解散家庭,风流倜傥的孔望山也从没尽到过父亲的责任。孔望山离开吴郭,远走他乡,总是成为电话那头孔燕妮的精神慰藉。孔燕妮自小就得不到父爱的温情和怀抱,安全感的缺失使她比同龄女性更为敏感和细腻,她渴望一份炽热爱情,温暖和疗愈伤痛,也非常渴望焐热和温暖别人。她对于不老情感的追求,简直有着革命性的执拗。

  

  外界压力、年龄问题、世俗观念,都不能让孔燕妮妥协。自己的心灵有伤,却懂得无我付出,热烈地追求内心的脱俗和不老。当母亲和妹妹等女性一个一个殊途同归地走向固定模式的生活轨道时,孔燕妮显得极为孤独却坚强,像一个单枪匹马、信念执着的侠客。

  

  《不老》在25天时间跨度的叙事里,阐述了极为宽阔的生活哲理。通过孔燕妮的故事,剖析了现代女性不同命运走向的心灵轨迹,洞悉了人性被压抑、被扭曲的诸多成因。小说看似塑造“另类女性”孔燕妮,实际上探讨和洞察了那个时代走来的女性众生相。她们背负着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各种束缚,有的被扭曲,有的自认命,极少数的在挣扎。

  

  小说《不老》中,有个阅读点值得一提:叶弥虚构的吴郭、蓝湖、香炉山、桃花渡、花码头镇、白鹭村、昙花寺等地名,极具诗意,且与江南况味融为一体,令人阅读起来非常享受。

  

  “不老”的确是个哲学问题,精神不老,人就不老;又或者,勇敢面对生活、积极热烈付出爱,就不畏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