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让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美好生活的基石

■沈峰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9月19日   第 14 版)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表示,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政府必须“补好位”。

  

  据介绍,2021年、2022年,全国建设筹集33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大约可解决近10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十四五”期间,40个重点城市将建设筹集65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可解决近20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美好生活的基石。作为实现住有所居的重要途径,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满足着人们对家的向往、对亲情的守候。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为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后顾之忧,相继出台政策,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为城镇住房及收入困难家庭兜底保障,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毋庸置疑,构建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各阶层和成员间的公平与平等所必需的手段。从现实的角度考量,各地城市都有许多外来新市民的身影,他们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城市理应解决好新市民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解决青年人、新市民的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住建部要求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努力让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人群住有所居,是民之所望,也是政之所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投资最多的建设时期。一系列政策的密集推出,让无数住房困难群众看到了新的希望,帮助上亿居民从“盼居”“忧居”到“安居”“优居”。

  

  安居才能留人、才能乐业。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通过闲置房屋盘活等多渠道、多形式改善住房困难人群居住条件,释放城市善意,也让怀揣热情与梦想的青年人在城市里扎下了根。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直抵人心,扎实有效的举措落地有声。目前,多主体、多渠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如广东省深圳市为拓展筹建渠道,设置了“六类十五种”筹建方式,除了新供应用地建设外,还设置了配建、盘活存量用地、盘活存量用房、公共设施综合开发、城际合作五类;上海市则积极盘活市场化租赁住房、闲置宅基地等住房资源,鼓励产业园区、大型企事业单位新建人才公寓。

  

  新市民、青年人是城市的未来和希望。让新市民、青年人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并从制度方面加以保障,不仅可以保持城市的活力,更能让城市具有持久发展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保障性租赁住房不仅数量要增加,质量也需更过硬。要认真分析研判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需求,科学合理选址,促进职住平衡;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和改造质量,不能因其是保障性租赁住房就降低建设标准;要配套好软硬件设施,加快推动租赁赋权、落实租购同权。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期待各地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实现住有所居,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