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

发展生态畜牧业 奏响高原振兴曲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文图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9月19日   第 13 版)

  李恰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内,标准化建设的牲畜棚圈和一头头体形健硕的良种牦牛构成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

  沿黄河而上,走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峰峦叠嶂、河谷相间、山川错交。这里不仅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还是维系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

  

  “碌曲县75%的国土空间面积都属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内开发建设受到限制。但是我们不能只靠国家‘输血’,还要提高‘自我造血’的能力。”近日,碌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世忠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碌曲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和资源优势,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十户联产”助农增收

  

  初秋的碌曲,天气已经渐凉。中国城市报记者驱车行驶在碌曲境内,看到蓝天悠悠,白云舒卷游走;牧草泛黄,风吹草低见牛羊,美得如诗如画。

  

  9月11日,在碌曲县尕海镇加仓村的草原上,中国城市报记者见到了一排独特的草原木屋正在施工,木屋内部客厅、厨房、卫生间、洗浴室等一应俱全。木屋门口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列有“十户联产”的户主姓名、家庭人数、草场面积和牲口数。

  

  “这是我带着村民建设的‘牧游结合’的定居点,冬季放牧人可以在这里居住;夏季游客多了,还可以作为客房。”红尕是加仓村扬旗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人,同时也是“十户联产”的探路者。

  

  此前,在碌曲,农牧区的分散经营如何与广阔的市场进行有效对接,一直是农牧业经营面临的重要问题。

  

  尕海镇党委书记王麟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红尕等牧民探索的“十户联产”是以村为单位、以牧民自愿为原则、以10户左右为网格进行划分的“联产体”;在“联产体”中选出1户带动能力和责任心强的作为“领头雁”,抱团其余农牧户,把有限的劳力统筹起来,大家共享生产资料、各司其职,形成高效增收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局面。

  

  作为最先“吃螃蟹的人”,红尕感受到“十户联产”要想真正发挥效用,最重要的是建立连带责任和利益共享机制。

  

  以拉仁关乡唐科村劳尔都良种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路径为例,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该村7户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农牧民“抱团”到一起成立合作社,所有社员的草场、良种牦牛须全部纳入其中。入社时,草场按照质量划分为三个等级,再根据草场面积,折合为人民币作为入股资金;每户社员入股良种牦牛58头,折合资金49.3万元。

  

  在此基础上,每户固定2名劳力在合作社常年从事管理、放牧、饲草料和畜产品加工等工作,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分红方面,合作社同14名长期工签订劳务协议,每人每月按3000元标准发放工资;同时,根据社员入社时的草场等级和面积,按照每年每亩一级草场24.25元、二级草场22.12元、三级草场20.43元的标准向社员支付草场费。

  

  “过去,每家每户所有人都投入到了农牧业。自从有了‘十户联产’,释放了不少劳动力。这些富余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开阔了视野,回来后还能提升牧区人口素质。”李世忠表示,碌曲县推广“十户联产”经营模式后,拆除了大量围栏,为草原生态修复和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坚实基础。

  

  碌曲县委常委、副县长王盛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户联产”的发展模式是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为鼓励“十户联产”抱团发展,碌曲县运用金融杠杆,注入2000万元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作为担保金,撬动2亿元银行贷款解决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以县级财政衔接资金为贷款贴息,让谋划发展、真抓实干的合作组织享受到贴息贷款支持。

  

  截至目前,碌曲县有意愿参与“十户联产”抱团发展的共有105个单元,涉及农牧户1128户,经营范围涉及种植、养殖、旅游和畜产品加工销售等。

  

  “三结合”顺势养殖法提质增效

  

  “全县牦牛饲养量为21.72万头,占牲畜总数的42.68%。”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牦牛产业既是碌曲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过去是养得越多收益越好。但是由于生态保护和草畜须平衡发展,畜牧业没法在数量上做文章,只能在质量上下功夫。”王盛说。

  

  为进一步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碌曲县引进甘南州尕秀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尕秀农业),在李恰如国有种畜场打造了占地面积2万亩的李恰如牦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李恰如牦牛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看到,牦牛的购买投放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标准化建设的牲畜棚圈和一头头体形健硕的良种牦牛构成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

  

  “你看,这些牦牛都是脚朝外,这说明它的体格比较好,肉长得比较快。”尕秀农业总经理李沅峰指着牛群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公司购入的基本为3—4岁的小牛,通过推广圈养、放牧、补饲“三结合”顺势养殖法,大幅缩短牦牛出栏周期,降低病死率,提高牦牛产品口感,实现草畜平衡。

  

  据介绍,“三结合”顺势养殖法是尕秀农业在碌曲主推的先进养殖生产方式。该方法逐步取代了传统放牧方式,顺应和保持高原牲畜自然放牧的半野生的生活特性,顺应牲畜品种特征所具备的生长能力,顺应草原饲草生长特性,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治草、育种保护等各个环节。

  

  “之前牦牛的出栏时间都在6年以上,现在1头牛从3岁购入到出栏只需要6至8个月。这样一来,就减轻了草场压力,提高了周转次数和经济效益。‘三结合’顺势养殖法可以在合作社、村集体及个体养殖户中全面推行。”李沅峰提到,尕秀农业还注册了“李恰如”商标,通过质检、达到养殖标准的牦牛都可以认证为碌曲“李恰如”牦牛肉品牌,而后纳入尕秀农业的销售渠道,解决困扰牧民的销路问题。

  

  李世忠表示,“三结合”顺势养殖法正通过科学养殖,对全县的其他养殖户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引导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在碌曲全面开花。

  

  26岁的藏族小伙才让加是碌曲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刚刚拿到碌曲县博纳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营业执照的他对于未来充满期待。

  

  “我在尕秀农业学到了‘三结合’顺势养殖法,现在我把这种方法复制到黑羽鸡的养殖过程中,希望家乡的黑羽鸡也能打出品牌,让乡亲们从中受益。”才让加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

  

  活畜交易市场打通销路

  

  碌曲县在畜牧业的上游和中游做足功夫的同时,也在下游积极布局。

  

  9月11日下午,微风徐徐,在碌曲县郎木寺镇贡巴村,甘青川贡巴活畜交易市场正如火如荼地施工。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施工现场了解到,交易市场由交易大棚、综合管理楼、牛羊饲料间、粪便集中池等组成。交易大棚有三部分功能,交易期作为牛羊交易棚,交易后作为牛羊存放棚,非交易季节可作为牛羊育肥棚。

  

  “交易市场能彻底解决我县牲畜出栏周期长、门路少、牲畜质优价不优、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王盛介绍说。

  

  而在距离碌曲县城区不远的碌曲县畜产品加工园区也不断传出好消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屠宰加工企业的入驻。

  

  “我们已初步与屠宰企业达成意向,正在加紧建设园区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达到入场条件后,企业将马上进园建设,年内有望投产,彻底弥补没有畜产品屠宰和加工企业的短板。”王盛表示,这样一来,碌曲就能提升畜产品质量,打造畜产品品牌,积极抢占甘南州内外市场。

  

  据王盛介绍,接下来碌曲县还将积极推进与东部地区的协作,同时推进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持续开展消费帮扶、产销对接行动,建立优质农产品绿色通道,搭建农产品供需对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