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城市新貌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江西省景德镇市:

生态瓷都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文图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9月19日   第 06 版)

  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高岭·中国村内的大唐茶市景区。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提起江西省景德镇市,很多人知道它是“世界瓷都”。而实际上,景德镇还拥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等头衔。

  

  虽然如今的景德镇空气新鲜、环境优美,但其在2016年曾因环保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2017年被原环保部约谈。

  

  从遭遇环保“至暗时刻”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景德镇经历了什么?未来如何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来到当地一探究竟。

  

  补齐环保欠账

  

  这是北京市民韩林第二次来到景德镇,上一次还是近40年前。上世纪80年代初,韩林曾因工作需要到访过景德镇,当时该市的环境状况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烟囱林立、黑烟四起,整个城市乌烟瘴气,穿白色衣服出门不到半小时衣服就黑了。”

  

  韩林的记忆得到了景德镇黑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黑猫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耀的证实:“由于空气质量差,当时在景德镇的人鼻炎和咽喉炎发病率都很高。”

  

  王耀所在的黑猫集团始建于1983年,前身为景德镇市焦化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焦化集团,该公司2018年改为现名)。当年,为了改变陶瓷燃料结构,解决陶瓷企业在生产中的污染问题,焦化集团应运而生,为彼时景德镇的环境改善作出了不少贡献。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为了环保而生的企业成了造成污染的“元凶”。2016年,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在督察中发现,焦化集团存在焦炉废气直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超标,污水总排口设置和在线监测设施安装位置不符合规范要求,废水排放不达标等一系列问题。

  

  2017年7月,原环保部对景德镇市等地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约谈。时任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在约谈中指出,景德镇市对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的问题整改不力。

  

  “我是2017年6月底调任到此,上任10天后就被约谈,这简直就是‘当头一棒’。”面临严峻形势以及上级部门对集团环保工作“必须做好”的指令,王耀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做不好的话就要关停厂区,那么上万名员工的安置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如果搬迁厂区,那么所需的巨额资金又无法解决。所以,唯有一条路可走——整改。

  

  “整改就像一场战役,分为3个阶段:环境治理生死保卫战、攻坚战和持久战。”王耀介绍称,集团围绕督察组反馈意见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邀请环保专家多方论证,寻求最佳治理方案;先后投入2.19亿元资金有针对性地实施了19个环保整改项目。

  

  如今,黑猫集团在景德镇的环保项目投入已超过4亿元。比如在废水治理方面,集团投资约1000万元增加生化车间污水处理站废水预曝装置,投资近2100多万元在主要化工产业厂区建造完善雨水或污水收集系统;在废气治理方面,投资7000余万元建设了烟气脱硫脱硝系统,投资480万元对生化废水处理站敞开式挥发的有机物进行加盖密封处理。

  

  “2018年,我们需要整改的项目获得销号。”王耀表示,现在集团已经走到了打环保持久战的阶段,面向未来将力争打造花园式工厂和工业旅游型企业。

  

  在黑猫集团的一个化工厂区内,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厂区环境整洁干净,处理后的污水清澈透明。记者试闻了一杯已处理过的工业废水,闻不到任何异味。

  

  “环保要抓好,首先要坚定信念、下定决心。有了决心,其他就不是问题。”王耀说。

  

  景德镇生态环境局局长吴顺斌表示,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刻警醒、立行立改,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将环保督察整改融入城乡环境大整治、城市“双创双修”、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由点及面、由表及里,整体谋划、稳步实施。

  

  优化生态文旅

  

  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晚上看一场演出……今年中秋佳节期间,来自江西省南昌市的游客小夏在景德镇市浮梁县高岭·中国村体验了一把归园田居式的生活。

  

  “去年国庆期间,高岭·中国村开门迎客,当时我就来了,被这里优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今年趁着中秋,我带了家人一起过来,共享生态之旅。”小夏说。

  

  在高岭·中国村内的大唐茶市前,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了一排唐代建筑群整齐而立,粗壮的红色立柱加上灰色的斗拱屋檐显得极其庄重。拾级而上,一栋中国红大殿矗立中央,檐下牌匾写着唐代茶学家陆羽的《茶经》书名,堪称画龙点睛之笔。走出大唐茶市纵目远眺,可以看到无边茶海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宛若一幅清新细腻的油画。

  

  “在环保整改取得阶段性胜利后,集团持续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投资50亿元,建成集生态农业、瓷茶文旅、论坛培训、运动康养、旅居文创等五大业态于一体的高岭·中国村田园综合体。”黑猫集团下属公司景德镇开门子文旅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鼎佳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

  

  刘鼎佳介绍称,高岭·中国村依托景德镇“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镇之初”的独特优势,以茶为魂,打造了茶园观赏区、茶文化博览区、茶艺体验区、茶饮休闲区、茶商贸易区五大功能区。

  

  景德镇市“两山”转化推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景德镇自古以来以“一瓷二茶”闻名于世,其实如今还有第三张名片——生态。建设高岭·中国村,能够集中展示景德镇的生态之美,擦亮城市新名片。

  

  对于集团的新业务板块,王耀信心十足:“田园综合体等文旅业态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前途无量,我非常看好。”

  

  值得关注的是,高岭·中国村不仅是黑猫集团由“褐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景德镇市“两山”转化的成功样板。

  

  刘鼎佳表示,目前项目推动流转农田近万亩,高标准改造农田4500亩,通过机械化生产、订单种植等方式,带动周边2万亩农田多种经营发展;同时还新增劳务用工岗位500余个,带动2000多名农民返乡就业,农民每天务工工资由以前的不足100元增至200余元。

  

  中国城市报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景德镇市正加快编制《高岭·中国村“两山转化”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协调争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把高岭·中国村作为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及价值核算工作试点。

  

  高岭·中国村只是景德镇做强生态文旅产业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景德镇还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绿色资产转变为生态红利。

  

  景德镇汪胡生态自然保护区讲解员、浮梁县绕南村村民詹桂芳见证了这些年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尝到了生态富民的甜头。“我之前在外打工,2018年回村就业。现在我当讲解员每月能有4600元的收入,生活也大幅改善。”詹桂芳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说。

  

  充实城市“里子”

  

  上世纪90年代初,大批陶瓷企业陆续搬出寸土寸金的景德镇市城区,导致曾经辉煌的瓷厂厂房闲置,一些厂区内污水横流、杂草丛生。为实现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陶溪川文创街区应运而生。

  

  在陶溪川,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22栋老厂房都被保存完好,一座不少。从外表看,老厂房、老窑炉、烟囱、水塔依然耸立,但它们的结构、功能和业态面貌已焕然一新——翻砂车间现在是“翻砂美术馆”,成型车间成了非遗、传统手工的体验地,烧炼车间变身美术馆、博物馆和年轻人聚集的创业空间……

  

  据介绍,每年有80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受邀驻场创作,陆续有4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设立工作室,陶溪川逐步成为“洋景漂”的逐梦平台以及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期间了解到,这些年来,景德镇在扮亮城市“面子”的同时,也做实了城市的“里子”。

  

  在景德镇市地下综合管廊监控指挥中心,电子大屏上正实时显示着地下综合管廊内的情况——其内宽敞明亮,电力、燃气、供水、通信等管线被集约化容纳在综合管廊中。

  

  景德镇市管廊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菲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管廊内配备着由温度湿度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组成的自动报警系统,通过智能监控和人工巡检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管廊的现代化高效管理。“这样一来,不但美化了环境,也避免了由于埋设或维修管线而导致路面重复开挖的情况发生。”王菲说。

  

  吴顺斌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景德镇市还积极将地下综合管廊与城市排水防涝、海绵城市建设等生态环保工程协同推进,科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充分发挥管廊对降雨的收排、适度调蓄功能,做到保护环境与城市发展有机统一。

  

  如今,在一系列长效、强力的生态综合治理措施下,“世界瓷都”变身“生态瓷都”。“十三五”期间,景德镇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7%,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5微克每立方米;Ⅰ-Ⅲ类水质断面优良比例提升到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