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领航中国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总书记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阿嫱 邢灿 康克佳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9月19日   第 02 版)

  在建的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和已经运营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一起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这些大湾区“硬联通”工程为湾区人员、物流以及创新技术等流通发挥重要作用。图为南沙大桥全景。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重大战略。

  

  以重大战略为引领,各区域立足自身比较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个增长极、一块块创新地、一处处示范区,为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城市群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作为资源要素集聚地和创新活动主要承载区,城市群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力军中的排头兵、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实施。10年来,“19+2”城市群主体形态更加定型,“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目前,19个城市群集聚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和80%以上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高端要素持续集聚,发展为提升我国全球资源配置力的主要载体;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逐渐成长为中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城市群承载和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还需培育发展。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新时代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之一。

  

  对于长三角而言,G60科创走廊是一块“试验田”,很多创新项目在这里试验成功。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上海松江成为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鲜活样本。

  

  早在2007年8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考察松江时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水平。这席话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谋划建设的指路明灯。

  

  如今,松江已从1.0时代的“一廊九区”、2.0时代的沪嘉杭,发展为3.0时代的“一廊一核多城”;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达2306家,是“十二五”末的4.9倍;制造业税收替代房地产占主导地位,地方财政收入“十三五”年均增长12.4%,实现连续75个月逆势正增长。

  

  未来如何续写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新奇迹?在2022年8月24日举行的中共上海市松江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用“三个效应”进行了展望:要激发科创驱动“涡轮增压效应”,加快建设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要催生科创“蝶变效应”,加快建设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要放大高铁时代“同城效应”,加快建设以“松江枢纽”为战略支撑的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

  

  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进程加快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都市圈则是城市群的核心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指出,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形成东北地区协同开放合力。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截至目前,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相继获得批复。厚望如山,催人奋进。放眼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已结出丰硕果实。

  

  创新驱动,催生发展动力。西安都市圈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围绕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构建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系统大平台。伴随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源源不断地聚集,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和科创企业落地并快速崛起。

  

  产业协同,集聚发展动能。福州都市圈依托闽侯青口汽车工业园区、莆田涵江高新区、宁德蕉城三屿工业区、南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组织东南汽车、奔驰、云度、上汽集团(宁德)、福耀玻璃、万润新能源、宁德时代电机等龙头企业抱团发展,合力打造千亿元级乘用车产业集群。

  

  交通先行,筑牢发展纽带。南京都市圈“8+2”成员城市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优化都市圈公路网络、强化重大枢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南京都市圈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宁句城际建成通车,宁句同城化迈出实质性步伐。随着宁扬、宁马和宁滁3条轨道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南京都市圈“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正加速形成。

  

  民生优先,提升发展质感。成都都市圈相关成员城市发布《成德眉资同城便捷生活十大行动》,实现婚姻登记跨市通办、养老机构等级互认、图书通借通还;学校结对共建,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发布成德眉资住房公积金同城化贷款异地使用政策,率先探索破解住房公积金跨城市融通的制度障碍。

  

  绿色生态,释放发展红利。杭州都市圈全面深化千岛湖、新安江上游流域和浦阳江流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完善杭州市与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跨界水质断面检测机制,18个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提高到100%;完善浦阳江流域(绍兴诸暨—杭州萧山)水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方案;建立杭州都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县城建设步稳蹄疾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县城建设步稳蹄疾。源自县域改革实践的“晋江经验”成为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武器和制胜法宝,曾经的“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浙江龙港实现了“全国首个镇改市”的历史性跨越,产业强县江苏昆山2021年人均GDP约为22.69万元,“烟花之乡”湖南浏阳贡献了全球半数烟花……县城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国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10年成就辉煌。从2012年到2021年,晋江GDP从1119.7亿元增长到2986.4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超6900亿元,跑出了年均增长450亿元的“晋江速度”;高新企业保有量从67家增加到409家,今年预计突破55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4.9亿元增长到44.6亿元,获批国家创新型县。

  

  晋江只是我国县域发展蒸蒸日上的一个缩影。

  

  截至2021年底,我国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约为1.6亿人,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约为0.9亿人,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1984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率先推动小城镇建设试点;2014年,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建制镇,龙港积极探索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新型设市模式,开启了“以城促乡”的试点探索;2019年,龙港成为全国首个“镇改市”,肩负起中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策源地的重任,从改革、产业、民生等方面入手,向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面靠近。

  

  尤其是撤镇设市改革的3年,龙港勇担改革探路使命,交出了优异成绩单。龙港市委书记何宗静介绍,使命、突破、变化3个关键词最能概括龙港撤镇设市改革3年的成绩单。3年来,龙港始终不忘改革使命,扛起“打造基层治理样板区”责任;突破“小城市”印象,开拓创新驱动的“筑巢引凤”,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改而求变,聚力推动产业提效、城市提质、民生提档,新型城镇化“龙港样板”雏形已现。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目标。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要求高质量完成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示范任务。自此,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着眼改革全局、发展大局,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