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9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共享“求职者黑名单”不如堵塞用工漏洞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9月05日   第 02 版)

  背景:

  

  日前,一份由上海40多家中小微企业一起核对、草拟的“求职者黑名单”在上海的资产管理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中小微企业老板之间流传。这份名单上有约100人。这些求职者之所以会被列入“黑名单”,是因为企业认为他们有预谋地进行欺骗,或伪造学历、经历,或虚构投资,或混底薪。

  

  实际上,制定“求职者黑名单”并非新鲜事物。近年来,一些企业把其反感的求职者列入“黑名单”,并在一定范围内发布,提醒同行其他企业加以注意。此种做法引发网友热议。

  

  @吕学丽:在任何时候,诚实信用都是社会准则,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必须遵守这一准则。虽然一些企业被不诚信的求职者碰了瓷,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让企业蒙受了损失,但制定“求职者黑名单”的主体与发布权限范围有待商榷。建议企业在法律框架下完善招聘机制,堵塞用工漏洞,不给滥竽充数者可乘之机。

  

  @张涛:在企业看来,这些求职者存在失信行为,“拉黑”证据确凿;在同行看来,共享“求职者黑名单”可以避免用人不慎的风险,降低试错成本。不过,这一做法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容易导致侵权现象。一些企业之所以被骗,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某些求职者的伎俩多高明,而在于自身招聘用工机制存在漏洞。

  

  @《中国青年报》:有企业在发现被“欺骗”后试图维权却难以如愿,因为企业自身也存在不合规行为。因此,“求职者黑名单”其实是一种提醒。它在提醒所有企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求职者黑名单”还提醒我们,加快建立一个更加透明的求职市场,不仅必要而且迫切。“求职者黑名单”用处有限。想要治本,还需在消除信息不对称,让企业与求职者在对彼此更为了解上下功夫,线上平台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