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康养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8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累计建筑面积达1.23亿平方米

健康建筑领域风起潮涌蓄势发力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8月22日   第 22 版)

  健康,是时下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健康不仅是个人的追求,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曾说,当今世界上有两门学科与人类的健康最密切相关,一门是医学科学,涉及人类身体内部的健康;另一门是建筑科学,可构筑最接近人体的人类栖居环境,从外部来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

  

  “全球平均每4名死者中就有1人死于环境问题。人80%以上时间在室内度过,其中的空气质量、水质、温湿度、噪声、照明、霉菌等要素对人的健康影响十分重要。”日前,在2022(第四届)健康建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校)长刘德培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从侧面佐证了吴硕贤院士的观点。

  

  中国城市报记者从上述会议了解到,健康建筑正成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成为房地产企业突围的新赛道。

  

  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回顾建筑发展史,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到2016年3月我国国务院发文确立“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八字方针,可以发现尽管跨越千年,人们对于建筑的基本要求却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时下提出的健康建筑有何新的内涵?健康建筑联盟理事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清勤表示,所谓健康建筑,是指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之上,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使用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的建筑。

  

  具体什么样的建筑才算“健康”?2017年1月6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制定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实施,指标体系有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六大健康要素,共包含23个控制项、73个评分项和6个加分项。从指标体系中可以窥见,室内灯光明暗、空气质量以及建筑用材、饮用水的品质等要素,都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当人们与住宅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后,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了解,上述标准修订工作于2020年启动,2021年9月1日发布,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深度结合防疫经验,跨界融合营养、心理、行为、智慧等元素或相关技术,构建了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的体系。

  

  “健康建筑标准体系逐步完善,适用的尺度从原来的建筑发展到社区、小镇,服务更大范围的城市建设。”王清勤表示,其功能也从原来的普通建筑更加细化到酒店、校园、医院、养老、体育等建筑类型;覆盖的阶段原来主要是新建,现在从新建到运行到改造,从规划设计、建设选材、应用维护到全过程的检测和监测。

  

  政策氛围日益浓厚

  

  作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健康建筑逐渐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2020年7月15日,住建部等七部委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提高建筑室内空气、水质、隔声等健康性能指标,提升建筑视觉和心理舒适性”。2021年8月13日,工信部等十个部委发布《“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探索在办公场所、公共场所、家庭等健康建筑内嵌入基础医疗设施装备”,以健康建筑为载体来推进康养一体化的发展。今年3月,住建部又印发了《“十四五”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规划》,文内多次出现“提高住宅的健康性能”。

  

  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健康建筑领域驶向蓬勃发展的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相比2020年,2021年新增逾20家房企发力健康建筑产品。各头部房企均有自身健康建筑企业标准或健康建筑产品及体系,健康发展方向相比去年也有所更新。

  

  王清勤给出了一个数据:截至今年7月,健康建筑、健康社区、健康小镇、健康改造四类健康建筑相关项目已经在全国大规模应用,累计建筑面积达到1.23亿平方米。

  

  在2022(第四届)健康建筑大会上,全国首批健康小镇标识证书授予仪式举办,中国绿发长白山度假区和千岛湖度假区被授予最高等级的铂金级健康小镇认证。中国城市报记者从中国绿发了解到,截至2022年7月,该公司累计获得214项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社区)认证,总面积达3900万平方米。

  

  协同创新应对挑战

  

  健康建筑快速发展,目前形成了学科交叉、行业融合、主体协同的新发展格局。面向“十四五”,健康建筑还需完成哪些新课题、攻克哪些新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表示,以研究为先导的设计是当下我国建筑业理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健康建筑则是以研究为先导开展建筑设计的重要抓手。

  

  “建筑不再是单纯的外观表现,要更注重它的内在品质。这也是进入存量时代,在城市更新和建设里最重要的任务。”庄惟敏提出,既有建筑改造、农贸市场治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设施建设、医院负压病房占比等时下热点话题和工作,涉及城市建设、治理、标准化等方面,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入思考。

  

  王清勤认为,未来健康建筑发展应深化健康影响基础研究,加强前期设计健康干预,与健康城市协同发展、与产品创新互为支撑。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丹表示,推动健康建筑协同创新、加快健康人居迭代升级,必须把提高医疗和卫生健康保障水平摆到重要位置,做好科研工作,增强实践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给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带来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这需要我们在组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融为一体上,认真研充贯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思想,加强系统集成、多方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