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环保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8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政府组织 技术赋能 多元参与

北京探索建个人碳账本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8月22日   第 18 版)

  北京白领刘女士的个人碳账本。 受访者供图

  “消费领域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53%,所以要让消费更绿色、更低碳。”近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道出的数据,表明了消费端碳减排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

  

  此前,由于消费端碳排放分散,涉及面广泛,且主要取决于公众消费意愿和行为,导致想要算清消费端的碳排放数据存在一定困难,更别提数据赋能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和生活。

  

  如果有一个数字碳账本,在量化个人碳减排行为的同时,又能予以其一定的奖励,那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值得关注的是,从8月10日开始,在北京骑共享单车出行、给新能源车充电、购买绿色家电等低碳行为不仅可以自动计入个人碳账本,而且能兑换多种奖励。北京是如何做到的?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如何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引导居民低碳生活?

  

  上线碳普惠平台绿色积分可兑换多种奖励

  

  从2020年9月开始,北京101中学学生万炫霆每周五傍晚都要从北京西北四环外,历时两小时换乘三次地铁才能回家,这样的生活一周一周的延续。

  

  有一天回家途中,万炫霆想到,是否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个人碳账户,用它来积累自己绿色出行的碳减排数据。

  

  建立个人碳账户的想法很好,但落地实属不易。在构建个人碳账户的过程中,万炫霆遇到了不少阻力。“权威的换算公式是什么?哪些机构可以确认我的碳减排数据?每个机构的方法一致吗?”这一系列的疑问让万炫霆的碳账户建设陷入困局。

  

  万炫霆总结发现,目前个人活动碳足迹基础数据缺乏,个人行为碳减排核算方法不健全等因素都阻碍了碳账户的建立。

  

  不过,就在最近,万炫霆拥有个人碳账本的梦想照进了现实。8月10日,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主办、绿普惠等承办的“2022北京绿色生活季”活动启动,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个人碳账本上线。居民可通过践行各种低碳行为积攒绿色积分。积分可兑换多种奖励,比如地铁卡、骑行卡、停车券及其他绿色消费券等。

  

  记者查阅平台提供的“减排手册”后发现,日常生活中,在线开会、无纸办公、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二手交易等行为都能切实降低碳排放。以和市民生活相关度较高的出行为例,在绿助出行一栏中,记者点开美团单车入口,链接跳转后便可直接扫码骑车,骑行1公里可减少51克的碳排放。

  

  “我最近骑车上班,为环境贡献了2.36千克的减排量。不用再单独操作,这些减排量就自动计入了我的个人碳账本。”北京白领小刘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碳账本的出现激发了她绿色出行的积极性,“明天我还要试试点外卖时不要餐具,看看能减少多少碳排放”。

  

  打通企业合作壁垒实现减排数据滤重汇总

  

  事实上,碳普惠平台不是新鲜事,在此之前已有蚂蚁集团的“蚂蚁森林”和腾讯的“低碳星球”等出现,但都存在各自的痛点。

  

  比如以政府为主体的碳普惠平台,虽然公益性强、可信度高,但难以形成市场化的可持续运营模式,且消费者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以企业为主体的碳普惠平台,虽然用户基数大,但由于尚未与政府端对接,因此无法形成城市的总碳账本。

  

  记者了解到,北京本次上线的碳普惠平台最大的特点是由政府组织,打通了企业间的合作壁垒,将分散在各个平台上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记录、融合汇总。在此基础上,由政府为践行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的市民发放绿色积分,同时引入包括苏宁、京东物流、美团、华为、中国建设银行、麦德龙等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让居民消纳积分。

  

  这样一来,参与的企业既可以带动用户践行减排行为,又可以为用户提供激励,实现企业间的合作共赢;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通过多种激励方式市场化推动低碳生活、促进绿色消费。

  

  平台之所以能做到这件事,还要归功于它的底层支撑系统——“绿普惠云”。据了解,“绿普惠云”是第三方数字化绿色生活减碳计量的平台,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提供认证、监督和指导,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普惠”)开发建设。

  

  绿普惠创始人陶岚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绿普惠云”相当于碳普惠领域的基础设施,通过打通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用行绿色场景,加上技术赋能,就能将分散在消费端的行为碳减排量化,解决了不同企业和平台之间互补兼容、应用场景数据分散的问题。

  

  公众行为的碳减排数据是依据什么计算的?陶岚回应称,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以“绿色生活季”小程序为载体,基于《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团体标准,系统应用了包括绿色出行、绿色餐饮、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等绿色行为减排量标准和算法,保证了市民践行的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行为减排量化的科学性。

  

  “我们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平台建设,实现了多场景下绿色行为的量化、去重、记录和融合汇总;保证市民减排数据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反映企业对消费端碳减排量的贡献,数字化实时展现全市公众减碳量;利用计算引擎模式输出政府、企业、个人三本碳账本。”绿普惠CTO(首席技术官)孙东杰说。

  

  记者在“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上看到,平台能实时反映不同场景、地区、应用平台的减排人数和减排量。据悉,目前“绿普惠云”已覆盖骑行、公交地铁出行、垃圾分类、机动车停驶和ETC、光盘行动等绿色场景;截至7月27日,已量化并记录减排人数700余万人,减排次数1.5亿次,减排量6万余吨。

  

  数字化低碳化相结合实现供需双向拉动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重点领域消费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消费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此次北京的行动是《方案》发布以来地方政府层面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多元化碳普惠机制落地的城市创新案例。

  

  杜少中认为,“绿色生活季”将数字化和低碳化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政府组织、技术赋能、平台承载、用户响应、市场推动、合作共赢”的新路径。

  

  “北京的碳普惠平台为政府发放绿色积分提供了衡量依据。绿色积分兑换又将市民引入到新的绿色消费场景,形成了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拉动,既提振绿色经济,又有助于低碳生活转型,其效果远超过去只靠政府宣传引导的方式。”在杜少中看来,当人人都能参与的时候,碳市场就真正成熟了。北京的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碳排放有关,选择低碳的绿色生活,应该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自觉选择。”在万炫霆眼中,建立自己的碳账户,通过日常行为不断积累碳减排数据,这也是对个人长期坚持环境友好行为的证明,体现的是一种自律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