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8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沪苏浙皖携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中国城市报记者邢灿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8月22日   第 03 版)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合肥金融广场一期建成后,吸引了多家企业与机构入驻。该项目是安徽省合肥市重点建设的金融生态集聚区,打造金融全产业链的长三角金融副中心,其功能组团包括金融产业、金融生态、科技创新、配套商业等。图为合肥市金融广场的主入口建筑楼宇。中新社发袁兵摄

  暑运是货物运输繁忙的时期。长三角铁路持续开展货运大会战攻坚战,全力落实保通保畅措施,打通运输堵点,加大运能供给,畅通多式联运渠道,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图为浙江省杭州货运中心杭州北铁路一级物流基地。
  中新社发周围摄

  长三角加快迈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近日,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全面总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的工作成效,深入分析长三角地区肩负的新使命新任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同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若干重大事项。

  

  时光回溯到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块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从此承载起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

  

  围绕着“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从产业共融到交通互联,再到生态共治……三年多来,长三角地区携手奋进,对全国经济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对全国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

  

  创新链上的长三角深入推进

  

  一组组数据正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科创协同的生动注脚。

  

  在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的评选中,长三角地区共获奖137项,在全国占比超50%,其中一等奖获奖6项,在全国占比超4成;2021年,长三角地区获得的发明专利数为18.2万件,较2018年增长了63%,在全国占比达26%;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达104家,在全国占到20%……

  

  科技创新最终服务于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发展,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长三角地区加速崛起。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近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

  

  未来,长三角地区还将深入推进科创协同。座谈会指出,要着眼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国家实验室开放协同联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启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共同推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看来,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3.0新时期,长三角将由“世界工厂”走向“全球产业高地”,除了需要打通“断头路”、实行相同政策等一系列必要举措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

  

  “依托三省一市的科研资源,我们正在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枢纽。”刘庆说。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高标准布局建设100家专业研究所,研发人员规模达到5万名;集聚海内外战略合作机构各100家;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000家;布局10家创新综合体等,打造一批长三角区域科创共同体,服务支撑长三角产业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轨道上的长三角提速发力

  

  7月13日,沪苏嘉城际铁路开工仪式在浙江嘉善举行。一线跨三地,该铁路建成投用后,沪苏浙两省一市交界地区将由交通薄弱地区转变为交通枢纽节点,进一步实现交通出行的同城化。

  

  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在跑出加速度。截至2021年底,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6500公里,沪苏湖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宁淮铁路、合新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沪渝蓉沿江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通苏嘉甬铁路、宁宣铁路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

  

  随着高铁网络的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呼啸而来,长三角越“抱”越紧。

  

  据同济大学发布的《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近三年来,上海市域与周边城市跨城通勤的整体规模上升,从2018年5.7万人、2019年7.2万人,逐步增加至2021年7.66万人,主要涉及苏州、嘉兴、无锡、南通等地。

  

  未来,“轨道上的长三角”还将解锁更多新线路。

  

  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到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届时,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新增里程超过8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达地级以上城市,铁路联通全部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服务覆盖80%的城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城镇,“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加速奔来。

  

  蓝天下的长三角携手共建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更深层次的机制逐渐完善,促使长三角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下降26.2%;2021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89.1%,较2018年上升了9.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1%,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达90.7%。

  

  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迎来新进展。继前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布碳中和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能耗强度较2020年降低15%左右、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20%以上之后,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于近日揭牌。

  

  该联盟旨在凝聚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集团及国内外科技界的智慧和力量,从能源全生命周期,形成切实可行的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体制机制、产业转型与创新技术发展路线,为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长三角解决方案。

  

  一张蓝图管全域、一个平台管实施、一套标准管品质。随着国家战略的升级实施,一体化的长三角必将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探索出更多共建共治的生态路径,演绎出更加精彩纷呈的绿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