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城市教育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8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守正创新推动戏曲教育的当代转型

■于建刚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8月08日   第 19 版)

  中国戏曲学院学生进行戏曲剧目排练。

  中国戏曲自宋元时期形成,迄今已近千年的历史,其间经历诸多变化,但一直传承有序、绵延至今。戏曲生命力之保持,艺术精神之沿袭,戏曲教育功不可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戏曲教育被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扶持下,戏曲教育呈现出更为蓬勃的积极发展状态。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随着戏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对于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变化。这就需要当下的戏曲教育要与时俱进,实现当代转型。

  

  戏曲教育的发展历程

  

  纵观中国戏曲教育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师徒相传,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只限于戏曲,中国古代的很多行业,基本都是以师徒相传的方式来实现艺业的传承。第二种是科班教育。这种形式,源于明代的家班,也就是家庭戏班。拥有家班的,非富即贵。之后,家班不仅承担演出任务,还招募小孩子延请师傅教习他们演戏技艺,这便有了戏曲教育的意味。到了清代中后期,科班在各地兴办起来。科班与家班以及后来出现的剧团附带教习小孩子以为后备力量的“团带班”(也称“大小班”)的不同在于科班以教育为主体,演出则为“副业”。科班与师傅带徒弟最大的不同,在于科班是集体培养(然后从中选择优秀者再进行尖子培养),学生数量上要远大于师徒相传。而且,科班也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式、教学方法等奠定了可遵循和沿袭的规律与章法。在第三种学校教育出现之前,还有一种类型,以中华戏校、南通伶工学社等为代表的剧校教育,介乎于科班与学校教育之间,废弃了科班教育中的不良做法,在日常学戏、练功、演戏之外,加入了文化课学习。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出现了以中国戏曲学校(1950年成立时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1954年称中国戏曲学校即今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为代表的学校教育。这种戏曲教育,与上述戏曲教育样式的最大不同,在于一是培养方式方面,施行了班级制,而且是男女同校;二是在培养目标上,是为新中国戏曲事业发展培养后继人才;三是在教学方法和沿袭传统口传心授基础上,重视因材施教,集体培养、重点提高;四是在教学剧目上,既重视传统经典剧目的学习,也重视通过新编剧目的编演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可以说,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专教育,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学教育(中国戏曲学校于1978年10月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开启了戏曲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包括1996年开始的以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为代表的戏曲表演高端人才培养,都是在前辈戏曲教育者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奠定的戏曲教育基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戏曲教育,可以说是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同步,当下已步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戏曲教育继续开拓进取、与时代结合,培养出能适应戏曲事业发展和国家文化建设要求的新型戏曲人才。戏曲教育与时代发展结合,不仅是自身发展、戏曲行业发展需要,还是国家文化发展的要求,更是对新时代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重视。

  

  戏曲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

  

  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王瑶卿在《做好戏曲教育工作》一文中提到:“我们是人民的戏曲学校,一切都要对人民负责任。在教育的内容上,我们首先是重视了政治教育,……为了让学生们都很好地学习,将来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必须提高他们的政治认识。”这既是对新中国戏曲教育的新认识,也是坚持与新中国同成长的戏曲实验学校及后来的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人才培养的方向一致,那就是要“把红旗插在专业上”,培养又红又专的戏曲人才。这样的培养方向,既是当代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中国戏曲教育被赋予的新使命。

  

  2020年10月,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院师生回信。回信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不仅是党和国家对中国戏曲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指明的方向,更是对新时代中国戏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时代要求戏曲教育要培养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人才;要在专业培养、实践锻炼、艺术创作中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通过教育培养戏曲人才的行业自信、戏曲自信、中华文化自信;要让戏曲人才在戏曲艺术传统的浸染下,守正道,创新途。

  

  戏曲教育要守正创新行业需求

  

  2022年7月7日,全国政协京昆室召开“新时代戏曲人才队伍建设”专题座谈会,提出新时代戏曲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把握好以下5个方面:一是要研究与新时代相适应的问题;二是要把握戏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研究戏曲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四是要培养一批“角儿”、一批艺术家;五是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去促进戏曲的守正创新。

  

  此次座谈会既研究了戏曲事业发展面临的时代问题,又体现了戏曲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新方向,也对新时代戏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对于当前的戏曲教育而言,要着力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在重视艺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的同时,遵循戏曲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把握好普遍培养与重点提高两者的关系,要培育好戏曲人才发展的基座的同时,注重尖子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舞台实践的关系。戏曲行业讲究“学”,尤其是要真学、学真,也就是既要向名师学真东西,还要自身开悟、勤学苦练,真下功夫。戏曲更讲究“练”,这不仅指基本功训练要经年不辍,还指要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舞台上,实现“活用”、渐趋圆融。这种应用,还要通过接受同行的检验以求取长补短,通过接受观众的检验以求艺业精进。当前的戏曲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的基、毯、把、身的基础学习与训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剧目学习,还要将日常的彩排、演出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上来,要多让学生经历舞台磨砺,增长舞台经验,形成舞台至上,戏大于天的意识。三是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即要求戏曲人才要重视传统、有深厚根基、掌握戏曲艺术创作规律,持中秉正;“创新”,则要求戏曲人才要艺术思维开阔,创作手段多元,创新意识强烈,归为一句话,就是要有创造性。创新,是戏曲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如王瑶卿所说“四大名旦成名就因为创造性强”。创新也是戏曲行业能够适应当下及未来观众欣赏需要的重要条件。

  

  戏曲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戏曲人才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在“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部分中提到要“鼓励开设、制作宣传推广戏曲作品、传播普及戏曲知识的栏目节目。……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强调的是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培养更多的以戏曲舞台为核心的艺术人才,也需要培养更多围绕戏曲艺术、戏曲行业发展的戏曲管理、戏曲传播、戏曲教育等方面的人才。

  

  当前的戏曲教育,要聚焦戏曲表演人才(及与表演相关联的编、导、音、舞等人才)的培养,还要站在戏曲行业全面发展的角度,培养推动戏曲事业发展、戏曲国内外影响力提升的“周边”人才。同时,基于当前戏曲行业发展的需要,要在培养戏曲核心人才核心能力的同时,赋予他们向周边延伸发展的能力,要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主动传播戏曲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团队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跨界创造力等等。这既是当代社会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戏曲行业发展需要更为多元人才类型的需要。(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教授;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