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8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 发展应把握基本逻辑及九个关键点

■孙祥栋 王红雨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8月08日   第 14 版)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以及《“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发布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新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承载的历史重任更加艰巨。在已有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时代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基本逻辑及九大关键点,以期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依据。

  

  新时代中国新型城镇化

  发展的基本逻辑

  

  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展为世界所瞩目,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扩充。笔者认为,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在以人为核心的基础上,系统考虑以下九个关键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资源投入、内部空间、城市管理、城市品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城乡关系、城市体系。这九个关键点之间能否实现耦合演进是进一步提升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就城市内部系统来看,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包括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矿产、地区区位优势等),也即“第一性的地理”,决定了城市的产生,我们把这一系列的因素归结为资源投入。城镇化过程将利用资源这一“投入品”,基于内部空间载体使得自然资源等“第一性的地理”的比较优势不断强化,并通过城市管理使得这一优势持续扩大,城市品质得以锻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快速推进,形成人、资源在城市地区的锁定。城镇规模的扩大导致了两种类型的产出:一种产出可以概括为财富的创造过程,这一过程中城镇地区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第二种产出可以概括为城镇扩大所带来的集聚成本,具体表现形式有污染物的排放过程,进而影响了生态环境。两类产出需要进行分配(对于财富创造过程而言)或分担(对于污染物排放而言),发展的成果由人来共享,发展的成本由人来共担。就城市外部系统来看,在比较优势的作用下,作为区域中心的城镇地区快速发展带来了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从而重塑了区域城乡关系以及城市体系。

  

  新时代新型城镇化高质量

  推进的九个关键点

  

  多因素的耦合共进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基于上述分析框架,笔者认为:新时代新型城镇化稳妥推进需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稳妥、资源投入更集约、内部空间更合理、城市管理更善治、城市品质更提升、经济增长更持续、生态环境更绿色、城市体系更优化、城乡发展更融合。具体来看:

  

  一要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妥推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尽快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面向当前用工矛盾突出的新行业、新业态,持续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强化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巩固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参保覆盖率、强化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

  

  二要进一步树立资源安全理念,促进资源投入集约利用。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树立并践行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理念。应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理,强化建筑、交通节能,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更加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全面推动重点领域低碳循环发展。

  

  三要进一步开展国土科学规划,促进城市空间合理有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系统推进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应纵深推进“多规合一”,强化“三区三线”管控。科学编制详细规划,实现城市工业区、商务区、文教区、生活区、行政区、交通枢纽区等主体功能区的科学衔接与混合嵌套,促进城市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网络体系,打造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系统。

  

  四要进一步深化全周期管理流程,促进城市治理体系优化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创新治理方式、完善治理结构,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推动城市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治理方式向精细化转型、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五要进一步顺应城市发展趋势,促进城市品质巩固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要面向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使城市成为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重点解决大城市住房的突出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持续增强发展韧性,补齐县城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短板。

  

  六要进一步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健康持续。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以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和人口吸引力为导向,持续探索产业结构优化的演进路径。大城市应强化创新驱动,加速行业间知识的溢出;中小城市应持续做强制造业基础,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七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管控约束,促进城市生态低碳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应满足“双碳”等环境质量要求,塑造城市生态风貌。应控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水体质量提升管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污水管网收集能力,推广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经验。

  

  八要进一步统筹城市合理分工,促进城市体系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应立足地区资源环境禀赋,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应有序实施城市群发展规划,强化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九要进一步推动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发展融合共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应进一步促进人才入乡就业创业,顺应当前农民工“凤凰还巢”趋势。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外溢,推动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均衡发展。(第一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