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观城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8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重庆市梁平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特色产业开创新局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文图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8月08日   第 11 版)

  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村貌。

  重庆市梁平区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体验馆内的智能化烹饪体验区。

  “都梁之民独无苦,须晴得晴雨得雨。”这是800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来到都梁(今重庆市梁平区)的土地上,感慨这里风调雨顺、物阜民丰时写下的诗句。

  

  自古以来,旖旎的田园风光、深厚的农耕文明,就是梁平最亮的风景线、最浓的乡愁源。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来到梁平,寻觅陆游笔下的田园城市,饱览山水相映、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的新画卷。

  

  城市多一块湿地生活多一份诗意

  

  从重庆江北机场出来,坐上去梁平的大巴车,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座椅后背上印着一行醒目的文字:梁平——西南地区唯一国际湿地城市。

  

  今年6月,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揭开面纱,全球共25个城市获此殊荣。我国7座城市榜上有名,梁平就是其中之一。

  

  可梁平没有大江大河,湿地资源也不具备明显优势,是什么让其能代表中国走上国际舞台?

  

  距梁平城区3公里处,有一片面积达1800亩的湖水,倚巍峨梁山、映绵延竹海,碧波荡漾、妩媚动人。这里便是重庆市最大的城中湖——双桂湖。

  

  在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一片片绿植深浅交织、相融相映。微风吹过,芦苇摇晃,湖面上荇菜漂浮成片,棉凫觅食游弋;空气中飘过草木的清香,不由地让人心生欢喜。

  

  公园深处,有两座竹子搭成的小屋。走进小屋,一块名为“双桂湖湿地公园鸟类AI监测大数据平台”的屏幕映入眼帘。屏幕上,正全方位动态地显示着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信息,以及珍稀鸟类的活动情况。

  

  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唐宏介绍,公园内摄像头通过提取各种鸟类体貌特征,辅以数万张照片和影像素材,实现对视频画面中的运动鸟类进行多目标捕捉和“鸟脸识别”分类,并在监测到珍稀鸟类时,进行重点报告。

  

  “人们评判水质的好坏,往往只关注它清不清澈。但水环境质量究竟怎么样,鸟类最有‘发言权’。”唐宏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2019年,阔别39年的灰雁再次回归重庆,“落户”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截至目前,双桂湖有212种鸟类,成为青头潜鸭、红头潜鸭等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驿站。

  

  据了解,近年来,梁平充分利用城区“一湖四库六水”优质水生态资源,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将涵养林、溪流湿地、立体山坪塘与双桂湖湿地、城区若干河流、道路带状小微湿地进行生态连接,织就城市湿地有机网络。

  

  “梁平虽没有大江大河,但梁平地处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发源地,境内408条水系纵横交错、78座湖库星罗棋布、数以万计沟渠田塘湖串珠成链。”梁平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我们就充分利用小微湿地资源本底,举全区之力,大力实施‘全域治水·湿地润城’,打造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形成多点开花的全域湿地生态格局。”

  

  如今,在梁平大街小巷的公交站台宣传栏内都有一句标语:“城市多一块湿地,生活多一份诗意。”水、野生动物、湿地和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

  

  从吃“资源饭”到吃“生态饭”

  

  盛夏的明月山百里竹海细雨蒙蒙,竹影婆娑。在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民宿梦溪湉园的停车场上,虽不是周末,但已经没有几个空闲车位。

  

  民宿老板陈万明正吆喝着招呼客人,忙得不亦乐乎。谁曾想到,几年前他的身份还是石膏矿的老板。陈万明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回忆称,2014年是他的收入巅峰时期,一年靠着矿山就可以赚40—50万元。

  

  “那会儿村里的老老少少靠山吃山,都围着石头做生意。”虽然收入可观,但回忆起曾经的生活环境,陈万明摇了摇头,“因为无休止采矿,导致地下水渗漏、地质塌陷、河道断流,村里常年被浮尘笼罩。”

  

  “那时我们下定决心,必须要告别旧矿山,找回绿水青山。”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党总支书记陈宗寿说。

  

  2017年,陈万明的石矿被叫停关闭。他心里虽不情愿,但想到自己的子孙要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也就狠下心告别吃“资源饭”。

  

  梁平区竹山镇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我们利用浅丘地带中的沟、塘、渠、堰、井、泉、溪、田等优越湿地资源基础禀赋,将小微湿地保护建设与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脱贫攻坚等进行了深度融合,让小微湿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美丽风景。”同时,村里还盘活闲置农房,打造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群,让农村变景区、农房变客房。

  

  陈万民看到昔日矿渣遍地、灰尘飞扬的景象不见踪影,林木繁茂、水清岸绿的画卷徐徐展开后,做了个决定——投入200万元开民宿。

  

  “乡村环境越来越好,民宿的客人也越来越多。”陈万民透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游客大都来自重庆主城区和周边川渝区县,也能保证每天住宿率达八成。单是6月,18间客房的纯利润就有3万多元。

  

  事实证明,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发展的高度。“现在投资商来了,村里在外经商的能人也回来了不少,大家都是奔着竹山竹海好环境来的。”陈宗寿表示,依托明月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百里竹海景区,猎神村如今形成了精品民宿群、竹林打卡地以及特色竹产业,村民的收入节节攀升,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猎神村的变化只是梁平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实施,梁平区携手重庆市长寿区、垫江县,四川省邻水县、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等川渝东北毗邻区县,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共同打造明月山践行“两山论”样板地。

  

  让“渝”制菜预见“味”来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守好生态名片的同时,还要发展经济。梁平的经济引擎有哪些?

  

  沧海沉积,原野浩茫。千年古邑梁平坐拥巴渝第一大平原,宜粮宜桑,宜果宜蔬。“我们是‘巴蜀粮仓’。”介绍起梁平的特色农产品,本地人小何如数家珍,“梁平有稻子、柚子、鸭子、竹子、豆子‘五子登科’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形成了独具风味的‘都梁食风’。”

  

  同时,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以梁平为中心的500公里辐射半径,涵盖整个渝东北、渝东南、主城都市区,包括四川、陕西、贵州、湖北等省市人口规模约2亿人。

  

  面对规模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如何让“国际湿地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与“巴蜀粮仓”强强联合?梁平预制菜产业架起了打通市场联结的桥梁。

  

  梁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消费变迁,一头连着生产变革,蕴藏着拉动地方农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面对万亿元级市场新蓝海,梁平立足川渝、面向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以川菜为主的“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

  

  走进刚刚开业一个月的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体验馆,整个大厅干净明亮,琳琅满目的预制菜在货架上等待挑选,火锅、炒菜等种类一应俱全。

  

  在体验馆一层中,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开放式的厨房内并无厨师,几台餐饮机器人正在完成操作,仅仅3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重庆小面就被端上了餐桌。“预制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也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一位排队体验的市民说。

  

  据悉,截至目前,梁平有张鸭子、奇爽、上口佳、渝美滋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体系较为完善。去年,该区预制菜产业实现产值约200亿元,预制菜产业已初具规模。

  

  “我们拿出‘真金白银’,围绕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强链补链、要素保障等方面,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梁平区区长陈孟文表示,在创新激励方面,对新认定的预制菜产业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给予奖励;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有团队科研经费支持、住房生活保障等。此外,在核心生产环节、仓储冷链物流、要素保障等方面,均有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如今,梁平着眼长远奋楫争先,从全局谋划、从全域着笔,为扛起中国西部预制菜产业大旗提供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