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城市教育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7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教育有希望 城市有未来

——写在《中国城市报·教育周刊》创刊一周年之际

■中国城市报记者刘蕾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7月11日   第 19 版)

  2021年7月12日,在党和国家越来越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振兴教育,以及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文化风尚日益浓厚的当下,《中国城市报》开设了一个全新的专刊——《中国城市报·教育周刊》。

  

  一年来,《教育周刊》坚持“权威、专业、服务”的办刊思想,紧盯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关注教育发展动态,在党建引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教育治理、教育创新等一系列报道中,关注各地各城市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教育强市”之路;联合各地大中小院校,动员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研究者,交流先进理念、分享优秀经验,先后报道了近百所学校的特色办学经验和教育科研成果。《教育周刊》在服务读者的同时,还为全国教育战线做好宣传服务,架起教育部门与社会、与学生和学生家长间的桥梁,让更多人认识教育工作的特点,了解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为读者解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让教育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千年大计,教育为本”。在2021年7月12日的创刊号上,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在题为《下好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文章里谈到:很多地区由于注重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资源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说教育优先发展就是释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红利。

  

  一年来,《教育周刊》注重围绕“双减”“优质教育均衡”“中高考改革”等前沿性、热点性、焦点性话题,通过聚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全方位展示各地教育人的改革与创新、奋进与努力,为各地各城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起更加广泛的共识和磅礴力量。

  

  一年来,《教育周刊》出刊近30期,发稿近百篇,开设教育行业理论层面的栏目“校长论坛”,刊登专家学者论道的文章;开设实践层面的栏目“名校风采”“特色办学”“主题教育”“特色教育”“教改动态”等,刊发聚焦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文章;开设政策解读,行业快讯等栏目,解读最新教育政策,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力求完整、生动地展现各地教育发展轨迹。

  

  一年来,《教育周刊》追求有深度、有启发的学校发展、师生成长、教育改革的教育典型报道,通过推出一系列有影响力、时代感、建设性的各级各类学校文化建设新闻报道,讲好各地各城市教育人的教育故事,传播教育人的美好声音。

  

  让教育成为城市发展的“头号工程”

  

  教育,从来都是最为广泛的民生,涉及每一个人,因此,教育历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全国各地不少城市已经知道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不少地方也在力争把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成城市名片。而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对学校教师的关注……也开始成为不少推进城市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自去年7月以来,一系列旨在让“双减”落地落实的举措开始在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教育周刊》持续跟进报道,刊登数篇“双减”主题稿件。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忠毅在本刊发表的谈双减工作的文章中,强调要抓住“以儿童为中心”的本质,学校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实现学生多样性发展,从而改变家长“单一的成才观”(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有出路),真正实现减负的目的。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充足的时间,高水平的指导,让喜欢画画的孩子能去画画,让喜欢足球的孩子能去踢球,让喜欢唱歌的孩子能开口唱歌。从社会层面来说,要为这些孩子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活动和场所,并形成良好的社会评价与认可机制。

  

  当然,“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教育机构也有个别单位做得还不够到位,还没有完全做到在积极引入优质社会教育资源的同时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两个“全覆盖”。此外,一些地区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也比较强烈,比如学校微权力项目清单,学生分班排座、评优评先等小问题,都需要《教育周刊》继续聚焦、跟进报道,通过加强舆论监督把教育治理的触角伸向教育教学的“神经末梢”。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打破时空界限,推动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课堂到考试再到评价,智慧教育改变了教育教学的传统方式。这也是《教育周刊》关注的重点。以智慧教学为例,正如国家法官学院副教授朱昆在为本刊撰写的文章中所述:创新学员微课堂,是在翻转式AI微课堂的基础上,加入基于AI技术实现数据汇总即时化的海选平台,由按“二八”定律选出来的学员担任主讲人,完成量变到质变的创新型课堂,实现了“学员讲学员听学员评”。这种微课堂有利于相互开启工作思路,研讨激发工作灵感,“活化培训形式,确保教育培训的有效性”的教改目标得以完成。

  

  教育有希望,城市就有未来。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高低、拥有的人才数量得到多寡,决定着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后劲。经过一年的成长,对于城市教育的未来,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规划和目标:通过创新精神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图景,与时俱进持续推动城市的优质教育发展。

  

  短短一年的《教育周刊》,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却也吾家有女初长成。未来的日子里,《教育周刊》愿与广大读者朋友继续携手同行、并肩向前,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面向学校、面向教师、面向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创新报道方式、提高报道质量,使宣传报道进一步贴近学校工作,贴近教师生活,贴近广大教育工作者,让教育事业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