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7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草原处处见证乡村振兴的“北京力量”

■中国城市报记者宋浩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7月11日   第 13 版)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北京市第六批东西部协作援蒙挂职团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郑宇(前排左三)深入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京蒙协作产业园区调研对接项目。    
  徐志明摄

  呼伦贝尔市政府副秘书长、北京市第六批东西部协作援蒙挂职团队呼伦贝尔分领队徐建生(右二)在鄂伦春旗调研食用菌种植项目。 徐志明摄

  盛夏时节,从北京去往呼伦贝尔的飞机上俯瞰,大地就如同一幅波澜起伏的立体画卷,一路向北,绿色开始越来越浓,最终来到了一片翠绿的“海洋”。

  

  走进鄂伦春自治旗(以下简称“鄂旗”)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区,还未到呼伦贝尔福禧粮油有限公司的豆油加工车间,阵阵油香扑面而来。厂长刘福山指着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厂子年加工有机和非转基因大豆3万吨,产出有机和非转基因豆油3000吨,有机和非转基因豆饼2.5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工厂能有今天,可离不开他们的帮助。”

  

  刘福山口中的“他们”,指的是北京市第六批东西部协作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挂职团队(以下简称“呼伦贝尔分队”)的队员们。从参与脱贫攻坚会战到转战乡村振兴战场,从资金扶持到人才输入,他们带着首都人民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深厚情谊,用奉献精神凝聚成攻坚克难的“北京力量”,在草原上谱写了一曲协同发展的时代赞歌。

  

  引进首都资源草原绽放产业之花

  

  “只要你去过呼伦贝尔大草原,你就会再也忘不了‘她’,没有再比‘她’更美的草原了。”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词作者克明的眼中,生态优美风光旖旎的这片草原犹如一位美丽的母亲,萦牵着每一颗游子的心。

  

  茫茫林海、辽阔草原,河湖连片、景色醉人,这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留给游客们的美好形象。但在高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时代,好生态缺乏产业支持,就成了一张难以变现的远期存单。这种情况,对于地处林海深处的鄂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尤为明显。呼伦贝尔分队从一开始就谋定要在产业上发力,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一番产业兴旺的新景象已然呈现。

  

  在鄂旗贝农食用菌加工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区,各种食用菌加工产品琳琅满目。“这是烘干车间,这是冷冻生产线,这是蘑菇酱加工线……”公司总经理刘亚江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他们公司是借助京蒙协作资金建起来的,目前已经成功带动大批周边地区蘑菇种植户发家致富。

  

  “呼伦贝尔地区冷冻期长,农作物病虫害少,是天然有机食品的理想生产地。”鄂旗旗委常委、副旗长李卓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里生产的大豆油、蘑菇等农产品是出口市场上的抢手货。

  

  “我们这两年的重要工作就是将呼伦贝尔市的绿色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当成‘梧桐树’,将北京的市场优势、科技优势、资金优势当成‘金凤凰’,吸引北京资源落地呼伦贝尔,推动实现两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呼伦贝尔市政府副秘书长、呼伦贝尔分队领队徐建生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呼伦贝尔分队将充分发挥挂职干部桥梁纽带作用,协调首都资源,推进当地产业向纵深发展。

  

  “近一年来,北京投入鄂旗、莫旗的资金及物品合计达2.2亿元,实施项目83个,其中产业类项目16个,落实资金1.34亿元。”说话间,来到了一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徐建生指着连片的芍药花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北京的资源在这里扎下产业之根、开出产业之花。”

  

  卖出好产品靠品质进入北京大消费市场

  

  “呼伦贝尔地区生态优势明显,是天然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而北京作为超级大都市,拥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在徐建生看来,为呼伦贝尔好产品和北京消费大市场建立通路,不仅将助力呼伦贝尔地区的乡村振兴,对优化北京供应保障体系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京蒙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北京市西城区、石景山区与呼伦贝尔市鄂莫两旗深度协作,先后实施了食用菌深加工、肉类食品精深加工、有机肥厂、大豆深加工等80个重点产业项目,有力推进了两旗农畜林产品产业化进程。而产业快速推进的背后,离不开来自北京消费市场的给力表现,这其中也渗透着一批又一批北京挂职干部的心血。

  

  “前两天刚帮着企业卖了500箱大豆油,这两天又忙着对接国资委安排的央企考察团,这些挂职干部,为了帮助我们的企业打开销路,使出了浑身解数。”一起工作一段时间后,让鄂旗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负责人郝亚利说起这批挂职干部来直竖大拇指。

  

  在呼伦贝尔分队的协调下,一批优质的呼伦贝尔绿色农畜林产品入驻北京华远三农、西单购物中心、北京双创中心等消费扶贫平台,蘑菇、木耳、蓝莓果汁等26种特色产品走上了北京市民的餐桌,鄂伦友礼、莫旗长粒香有机大米、塞北豆粉等品牌产品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呼伦贝尔绿色农畜林产品“走出草原、进入首都”的梦想初步实现。

  

  北京市西城区是一批国家部委机关和金融机构所在地,呼伦贝尔分队充分利用两地对口协作的机会,争取将呼伦贝尔绿色农畜林产品纳入这些单位干部职工福利采购范围。徐建生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他们正在同首农集团、正大集团等大型企业对接,开展羊产业基地建设,延伸羊肉深加工产业链,争取将呼伦贝尔羊肉推向北京市场,未来进一步辐射到京津冀高端市场。

  

  近一年来,东部省份采购、销售呼伦贝尔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金额12.75亿元,尤其是京蒙协作引入企业——呼伦贝尔市大红门有限公司发展强劲,销售龙头作用初步显现,累计销售额8.4亿元,占全市京蒙协作销售额的67%。

  

  推进协作纵深发展“北京力量”助力草原崛起

  

  “我现在每个月都有几千元的工资,前两天旗里又给我发了1800元的京蒙务工补贴,让我颇感意外。”借助京蒙协作劳务输出政策,鄂伦春旗大杨树镇振兴村村民田春宇在北京一家家政公司找到了新工作。

  

  自从北京市西城区、石景山区与呼伦贝尔市鄂旗、莫旗建立了协作关系以来,越来越多像田春宇一样的呼伦贝尔人在北京获得了就业机会。

  

  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在呼伦贝尔分队的努力下,先后促成4家企业、3个园区、14个车间落地,吸纳就业300余人。除此之外,北京企业带设备、技术、订单在两个旗创建了10个“扶贫车间”,吸纳370名劳动力就地务工。

  

  而来自高层的人才交流则更彰显出京蒙协作的长久努力。2021年7月11日至17日,通过挂职团队协调,呼伦贝尔市37名乡村振兴系统干部赴北京市西城区党校参加培训。“通过走出去,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让我们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更有信心。”呼伦贝尔市乡村振兴局干部徐志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市和呼伦贝尔市互派干部挂职,互派教育、医疗等各类专业人才相互交流任职,现在已经形成了常态化机制。”在莫旗旗委常委、副旗长宋晓斌看来,伴随着深层次人才交流计划的实施,受援助地区的群众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今年春节前夕,为更好地助力东西部协作工作,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智力、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优势,徐建生赴京对接清华大学规划院、洛娃科技实业集团。3月初,北京市西城区专家考察团抵达鄂旗,就科技帮扶、人才结对、校企合作等事宜进行协作洽谈。两地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山遥水远情相系,肝胆相照手足亲。北京两区12个乡镇、18个村(社区)、14家医院、14所学校、15个企业、12个社会组织与呼伦贝尔市15个乡镇、18个村、17家医院、14所学校、25个村,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方式,结成对子、开展帮扶。

  

  2021年12月满洲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北京市西城区援派鄂伦春自治旗人民医院专家曲金宁主动请缨加入支援满洲里医疗队;来自石景山古城第二小学的美术教师胡文生,年近花甲毅然选择到莫旗支教,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无数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汇聚成助力草原崛起的“北京力量”,带给呼伦贝尔大草原新时代的奋斗气息。“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产业合作、消费协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社会帮扶等领域持续发力,推进京蒙深度协作,以更大成就造福当地百姓。”采访结束时,徐建生讲出了自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