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生态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7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

自然人文融合 绿色经济蓬勃

■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文图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7月11日   第 09 版)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门。

  游客在广东省东莞市观音山顶可以俯瞰樟木头镇,视野广阔、景观别致。

  “我国有3000多个森林公园,但其中有95%尚未盈利。”谈及森林公园的运营现状,一位研究林业产业的学者直指痛点。

  

  虽然生态林业资产完成价值实现是一条难走的路,但也有不少国家森林公园先试先行。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观音山),经历了20多年的开发和运营,解决了过去传统公益林建设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只有投资没有收益的难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的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但观音山背靠经济发达的东莞市,探索出了一条森林和“世界工厂”和谐相处、友好共生的发展路。

  

  观音山是怎么实现以上突破的?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来到了东莞市,找寻这座国家森林公园的绿色经济密码。

  

  初心护园从“烫手山芋”到生态屏障

  

  盛夏的东莞,天气有些潮湿闷热,距离市区60公里外的樟木头镇却凉风习习。这里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港、深、莞、广等核心城市都在其1小时经济圈内,观音山就坐落于此。

  

  中国城市报记者沿山道驱车而上,看到丛林茂密,万物自由生长;蜿蜒的林间小道布满青苔,各种主茎粗大的藤本植物或横过步道,或穿越林间。

  

  樟木头镇居民陈大爷每天早晨都要来这里爬山锻炼。“山里的空气很新鲜,而且站在山上能尽情欣赏城镇的广阔景观。”陈大爷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观音山拥有东莞市内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亲近自然、修身养性的绝佳场所。但回忆起观音山曾经的样子,他摆了摆手:“就是一片荒山。”

  

  将镜头拉回到23年前,那时的观音山是一片属于樟木头镇石新村的集体林。森林维护成本很高,又产生不了多少收益,在当时村干部的眼里,这就是一块“烫手山芋”,恨不得赶紧甩出去。

  

  于是,石新村村委会找到了精明能干的黄淦波,希望他来接手经营观音山森林。那个时候,黄淦波还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做着消防工程项目。接到村委会的诉求后,黄淦波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答应了。

  

  1999年,黄淦波与石新村村委会签订了《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联合开发合同书》,承包期限是50年。合同约定:黄淦波投入资金获得经营权和管护权,利用集体土地联合石新村做生态旅游项目。

  

  从搞消防到搞生态,这种转变让黄淦波的家人朋友都不能理解。因为在当时“砸钱”搞生态旅游,说好听了是思维超前,说不好听些就是“傻”。黄淦波为什么要这样选?

  

  “搞生态旅游是因为我发现东莞不缺工程、不缺游乐项目,缺的是生态绿地和人文胜地。”如今,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黄淦波已过中年,两鬓生出许多白发,一口浓浓的“广普”很有辨识度。他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我们得做一些事情,造福子孙后代,让人们在繁华都市之外找到一片可以寄托灵魂的诗意之地。”

  

  机会不仅留给有准备的人,更属于有眼光的人。事实证明,黄淦波选对了——观音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内涵,成为人们崇尚绿色生态、追求精神生活的理想旅游目的地。

  

  生态建园加大投入深化保护

  

  如今的观音山以绿意葱茏、生机勃勃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但这背后的付出之路充满了不易和坎坷。

  

  建园初,相关团队就对观音山18平方公里的生态资源进行了保护规划,根据山体的走势和植被的生长环境划定了重点保护区、生态核心区、适度开发区三大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进行配套建设与维护。

  

  观音山管委会主任陈景玉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我们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进行林相改造超过1000亩,以及树木后期抚育管理,加大了生态区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尤其是对名贵树木的保护,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92%以上。”

  

  森林防火也不容疏忽。陈景玉介绍称,观音山管委会邀请专业护林员分片区看管,保护林区和水源,避免林木受灾、水源污染;同时,对山体滑坡雷电等安全隐患进行实时防护,分时节进行土质改良并种下绿植改造。此外,为保护国家濒危动植物,公园在园内安装了视频监控以及护栏、宣传警示牌百余块;加强对上山人员的宣传教育,并安排专人两班倒24小时对山林巡逻,及时清除各类猎捕工具。

  

  “说老实话,刚开始干时,我们觉得这项工作‘又笨又慢又看不到前途’。”陈景玉透露,其间很多人都来劝说他们搞房地产开发,说这样来钱快,但都被黄淦波拒绝了。

  

  在和公园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这里很多细节都透露着观音山“保护先行、适度开发、长久建设”的经营理念。

  

  “在这里,如果工作人员打蛇是要被开除的。因为野生动物的存在可以维持生态链的运行,而蛇也是生态链中的一环。”一名公园建设者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在建设修路时,如果道中间被树挡住,他们会在路上给树留个洞,让树就地继续生长,绝不能随意砍树。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环保理念不只普及到员工,观音山还依托绿色森林资源,展开生态科普教育,倡导更多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2003年,观音山创建了国内首家古树博物馆,对名贵、古老树木进行建档造册;依托每年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学校寒暑假等节假日,通过吸引广大游客及各地中小学生参观古树博物馆、认养树木以及开展研学旅游等互动方式,将森林资源和绿色产业有机结合。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观音山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同时也成为了国家森林公园民营序列的“长子”。2010年,观音山又戴上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桂冠。

  

  总结起观音山的模式经验,黄淦波认为,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第一要务,“只有人不负青山,青山才不负人。”

  

  文化立园为青山注入丰富内涵

  

  有人曾总结,靠“卖山头”和“砍树”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1.0版本;保护森林即“看树”,从而靠政策补助生存,是2.0版本;如果能通过发展森林旅游获得经济效益,就升级到了3.0版本。

  

  这些年来,通过经营承包和大力保护,观音山完成了从1.0到2.0甚至到3.0的跨越,但其没有止步于此。“一个森林公园如果无法实现可观收益,就难以持续地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自然也没有社会(资本)愿意去投入时间和资金。”陈景玉说。

  

  获得可观收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发展旅游,最重要的是得有好的品牌,有了好的品牌就有人气,有人气才有收益。

  

  “我们锐意改革,努力打造林业产业发展的4.0版本。”黄淦波介绍称,4.0版本最重要的就是为青山注入文化内涵,让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交相辉映,深度呈现两者融合带来的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

  

  实际操作上,观音山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用于相关领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公园每年举办文化活动近100场,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既有国内最高水平的文学大师盛会,也有万人登山长跑比赛;既有万人相亲大会,又有隆重盛大的重阳敬老典礼。

  

  单从活动收益来看,陈景玉坦言是在“赔本赚吆喝”。“不过,通过活动我们大大提升了观音山的知名度和文化价值,如果算总账我们并没有赔,收益额和活动的多少是正相关性。”

  

  在观音山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征联活动。2015年,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观音山开出70万元的奖金向全社会征集“观音山上观山水”的下联。多年以来,公园收到了20多万句投稿,但没有一句达到要求。如今奖金总额已提高到108万元,这使得人们对这座森林公园更加好奇,纷至沓来一睹其真容。

  

  截至目前,观音山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超15亿元,直接或间接地为近2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森林对城市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陈景玉表示,一是森林给城市提供了物资供给,二是森林给城市提供了绿色空间,三是森林给城市提供了休闲空间,四是森林给城市提供了防风固沙、降尘降噪、水土涵养的生态屏障和保护,五是森林给了人们颐养身心、自然与人文气息交融的生态空间,六是森林给城市提供了绿色发展新的产业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