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城市新貌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6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中国城市品牌评价项目组组长、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带领专家组赴河南省驻马店市调研—

西平人缘何长寿者多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文赵永涛图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6月27日   第 05 版)

  西平县五沟营镇洄曲赵村,拖拉机手正在收获成熟的小麦。

  中国城市品牌评价项目组组长、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看望101岁老人温二妮。

  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左)、县长侯公涛(右)在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收割现场,查验小麦品质。

  在西平县嫘祖河畔,市民登上凤凰大桥享受盛夏的晚霞。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该县有百岁以上老人99人,达到11.9/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1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1.5%,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9.6岁,比全国总体水平高2.1岁。

  

  专家指出,西平县长寿人口的代表性、持续性、整体性均超国家指标,呈现出持续增长势头。

  

  西平人缘何多长寿?近日,中国城市品牌评价项目组组长、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带领专家组前往实地调研探访。

  

  生态好环境美住得可心

  

  伏牛山余脉伸入西平西部近百平方公里处,在中部和南部经60平方公里的缓岗过渡后,便彻底向东“躺平”,近千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平原,孕育着延年益寿的生态宝藏和富足的中原粮仓。

  

  6月的豫中南,潮热难耐。刚下高铁,又上大巴,专家组马不停蹄赶往西平县柏城街道皮庄社区百岁老人吴大妮家。

  

  “您是哪年生人?身体好吗?平时能走动吗?”走进屋,坐在吴大妮老人身边,杜英姿关切地问。“你瞧,我是1922年生人。”老人拿出身份证,“身体好着呢。也能走动。”

  

  “常去哪儿走动?”杜英姿紧接问。“村里的公园。”老人答。

  

  “为啥常去那儿?”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杨朝飞询问老人。

  

  “那里空气好,环境美。”老人越说越兴奋,“俺活了一百年了,头一次在村里见到公园。”

  

  “您去公园都干嘛?”杨朝飞追问。

  

  “看风景,晒太阳。”村公园已是老人每天必去的“打卡地”。

  

  村里还有公园?“西平建了268个村级小游园,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文化广场和一个公园,供村民休闲散心。”随行的西平县副县长丁中华介绍,全县建有396个公园和文化广场。

  

  出了吴大妮老人家,途经村文化广场和村公园时,专家组看到有许多老人或乘轮椅,或拄拐杖,在楼台亭榭、茂林修竹间,观花赏景,谈笑风生……夕阳斜射,映红无数个矍铄的身影。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平县坚持生态先行,建成小洪河、嫘祖河、南城河等水系生态工程,城区河段将沿岸七大主题公园连珠成串,公园内绿树成荫、海棠铺绣,游人如织,“天然氧吧”棠溪源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镶嵌在西部浅山区,全县森林覆盖率31.17%,城市综合绿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42.56%、39.69%和13.46平方米。好生态哺育出814种自然植物,近500种人工农作物、林木、花卉和药材,近千种动物,全县创建“四美乡村”示范村82个、“千万工程”示范村13个……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国家级园林县城、中国生态魅力县。

  

  杨朝飞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好坏对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具有重要的影响。多年来,西平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较好地处理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一直非常好,当前空气质量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生活饮用水也符合国家标准,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46平方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为西平人民群众的延年益寿创造了必要条件。

  

  水土好作物优饮食放心

  

  “您平时吃什么?”专家组询问家住盆尧镇洪港村101岁老人张梅英。

  

  “面食、玉米、大豆、红薯、稀饭。”张梅英清晰地说。

  

  “最爱吃啥?”

  

  “最爱吃俺西平小麦做的面食!”张梅英告诉专家组,“面条、饺子,吃完主食后还爱喝些面汤。”

  

  “以前常年爱去地里捡小麦磨面吃。”张梅英的家人补充道。

  

  “西平人都爱吃西平小麦做的美食,因为这里的水土好,种出的小麦吃起来筋道微甜。”丁中华介绍,根据该县农业农村局2020年土壤调查显示,全县土壤PH值平均为5.9,有机质平均值为17.5g/kg,非常适合农作物健壮生长;生活饮用水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种出的小麦椭圆形籽粒饱满,大小均匀,角质化程度高,麦香纯正;加工性好,蛋白质、湿面筋、氨基酸多项检测指标优于国家中强筋小麦的标准。西平产出的红薯品质细腻,粗纤维少,高糖多钙,富含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

  

  水土好,种子也得好。“全县小麦、玉米等良种覆盖率达100%。”丁中华补充道。

  

  据悉,“西平小麦”“西平红薯”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目前,该县共有10个绿色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有3个,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在柏苑街道于楼社区,专家组见到了现年102岁的黄趁老人:“您每天几点睡?几点起?”

  

  “天黑就睡,天亮就起。”黄趁爽朗地说。

  

  饮食绿色健康,早睡早起,作息规律,是专家组调研中发现长寿老人们的共性。

  

  国家卫健委疾控专家、第三军医大学流行病学兼职教授吴高盛认为,西平人在饮食方面,以小麦面粉为主,兼以玉米、大豆、红薯等,一日三餐,粗细搭配,营养均衡。生产生活遵循人体生物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习惯良好是长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产业好保障足生活舒心

  

  “您有经济来源吗?一年能有多少?”专家组在宋集镇丁庄村向现年101岁的温二妮老人了解收入状况。

  

  “有、有、有。”温二妮微笑地点点头。

  

  没想到,已是期颐之年的温二妮耳聪目明且思路清晰,给专家组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一年政府给俺养老金1320元和高龄补贴6000元,这两项就有7320元;俺家有10亩耕地,搞种养能挣4万元,粮补1292元,农闲时家人打工还能赚36000元,全年

  家中能有84612元的收入。”

  

  “您这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够花吗?”

  

  “管够!”温二妮满足地说,“俺家7口人,一年人均12087元,俺每月610元,都有富余。”

  

  据了解,西平县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从2019年实施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至今按照60元、100元、500元的标准为80—89岁老人、90—99岁老人、100岁以上老人发放津贴。

  

  “西平县80—89岁老人和百岁以上老人的高龄津贴分别高于驻马店市标准的10元和200元。”西平县县长侯公涛透露,2021年为高龄老人发放补贴2047万元。

  

  “您家里有几亩田?”家住二郎镇小王庄村的104岁的杨大妮是专家组此行见到的年龄最大的老人。

  

  “7亩。”杨大妮的儿媳告诉专家组。

  

  “家人在种吗?”

  

  “我老伴儿不在了,儿子儿媳在深圳打工,孙子孙女也在那里上学。地没人种,流转给未来公司。我在家伺候婆婆。”

  

  “土地流转后,收入如何?”“每亩每年850元,算上婆婆每年7000多元的养老金和高龄补贴,够花了。”杨大妮儿媳露出满足的笑容。

  

  杨大妮家的土地流转后解除了无人耕种的后顾之忧又获得了稳定收入。据县农村农业局显示:截至目前,该县流转土地农户5.27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19.11万户的27.6%,农户年均增收4200元左右。

  

  杨大妮儿媳提到的未来公司是一个现代化的种植公司,近年来,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西平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挥“西平小麦”品牌优势,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了约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项目核心区位于老王坡农场,总面积3.1万亩。

  

  “今年全县108万亩小麦喜获丰收,从目前情形看产量比往年提高15%左右。”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向专家组透露,按今年小麦每公斤3.16元的价格计算,总收入预计达20.3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24元。

  

  “西平小麦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已经农业农村部批准为部颁标准,标准号AGI2019-01-2560。近日,我县委托青岛谱尼

  测试有限公司对申报的小麦、玉米、花生、高粱四个产品检测结论显示,我县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不含铅、镉、汞、铬等元素,未检出农药残留,符合绿色食品原料标准。”李全喜称。

  

  好农业牵引好产业。优质小麦经河南今三麦食品有限公司加工为水饺、馄饨、油条、包子、蒸煎饺、烧麦等速冻面米制品,走进华东及两湖市场,并与庆丰包子、海底捞火锅、安井食品等知名企业合作摆上了许多城市的餐桌。

  

  好产业带动好就业。“公司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当地35000多亩粮食生产基地,300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直接带动7000多户农民受益,蔬菜亩均收入5000多元,较传统种植增收3000余元,小麦亩均增收180多元。”河南今三麦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心刚介绍,今三麦积极吸纳当地农民剩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创造了563个农民就业机会。从种植、养殖和务工等方面来提高农民收入,户均每年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好粮好水酿好酒。河南豫坡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西平优质小麦、高粱等作物和水酿造出豫坡酒、老基酒等系列白酒,闯入郑州、信阳、周口、平顶山、焦作、新乡等市场。其中豫坡特曲(50度)1993年经原农业部鉴定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公司为西平解决就业252人,人均月工资4600元,2021年度完成利税1000万元。”公司董事长张建设说。

  

  “宋集镇崔庄村香菇产业园自2018年4月建设至今,流转土地275亩,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5.5万元,实现了66户162人稳定脱贫,使全村3160名群众由2017年人均纯收入12993元上升到2021年20021元。”宋集镇崔庄村党支部书记敬营辉说。

  

  从田里到田外,产业链在延伸,就业路在拓宽,西平人在增收增寿。截至2021年底,西平县城镇就业率90%,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低于全国5.1%的平均值,城镇就业人数27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325元,年均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91元,年均增长8.5%。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9.6岁,比全国总体水平增加了2.1岁。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认为,收入水平决定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的改善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西平的实践使农民实现了外出打工收入、当地打工收入(劳动收入)和土地流转收入乃至社会福利收入的融合。其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安排了有效就业提高了劳动收入,产业引发的土地租用和流转还给农民带来了财产性收入,而产业上缴的税收和劳动集体的分成也大大提升了老年人的福利性收入,创造了联动多赢的局面。

  

  返城路上,不时经过大片机收后的麦田,满眼金黄,一马平川,颗粒已归仓。“接下来,准备轮作种玉米,一年收两茬。”李全喜指着车外的麦田告诉专家组一行。夏收连着夏种,西平人的好光景“一茬接着一茬”。

  

  政策好福祉厚养老安心

  

  驶入西平县委县政府大院,映入眼帘的是5层灰白色县委办公楼,使专家组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错,县委楼是1985年盖的,政府楼是1977年盖的,一街之隔的县人大、政协办公楼是1983年盖的,都是5层,至今未变。”李全喜说。

  

  公仆本色如楼貌初心不改。历届政府在公务开支上是锱铢必较,而在民生投入上不遗余力。对此,西平人有目共睹,百岁老人最有发言权。

  

  清晨,灿烂的阳光照在宋集镇崔庄村百岁老人朱然的农家小院琉璃墙壁上,辉映出高山瀑布、小桥流水、还有两条跃出水面的红鲤鱼首尾相戏,夺人眼球,一幅农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憧憬图值得期待。

  

  “您平时去哪儿看病?”就医问题也是专家组调研的重点课题。

  

  “头疼脑热到村卫生所,重些的上县中医院。”坐在沙发上的朱然稠密的发间仍显露出些许黑丝,令人羡慕。

  

  “看病能报销吗?”吴高盛问。“能,俺有医保。”朱然老人笑着说。

  

  据了解,西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县所有老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基础养老金达到每月110元;对困难老人实行临时救助或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每年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8940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5580元。

  

  随后,专家组来到朱然提到的西平县中医院考察。

  

  在理疗室,各种医疗器械一应俱全,大夫们正在为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作康复治疗。

  

  “我院是河南省首批、县里唯一的集医疗、急救、中医科研、预防、教学为一体的公立医院。”院长杨利军向专家组介绍,该院今年在老年医学科基础上建立医养结合中心,成立护理院,设立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健身中心等场所,提供居住、餐饮、医疗、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解除老年患者的后顾之忧。

  

  目前,西平县共有县级公立医院4所、乡镇医院17所、民营医院13所、城区内个体诊所29所,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

  构床位数为6.59张,远高于全省县级4.5张平均水平;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4.99人,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为老有所养,近年来,西平县先后投入6100余万元用于养老事业发展。其中,投入2740万元对16所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新建了4所乡镇敬老院;投入2240万元建成37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3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县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100%,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护理型床位达到60%,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即≥35张/每千人)达41张;投入1125万元为敬老院、公办养老机构配备了自动喷淋、烟雾报警、床头呼叫、智慧用电、监控等系统,提升了养老机构安防能力。

  

  同时,西平创新养老服务机制,实行公办民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探索“养+医+康”的新模式。

  

  在西平县凤鸣路与未来大道交叉口东南侧,有一座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一一西平县中心敬老院。

  

  “入住老人有哪些?”专家组向中心敬老院院长樊瑞阳了解。“入住人员分为政府兜底保障人员和社会老年人员。”樊瑞阳说,“为入住老年人提供生活、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做到‘养+医+康’深度融合。社会老年人可以自理的每人每月2300元,半自理的每人每月2800元,完全不能自理的每人每月3500元收费入住。目前有210位老人入住,其中失能、半失能兜底保障人员145人。”

  

  “此外,对愿意入住敬老院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政府按照每人每月2200元的标准购买服务。”西平县民政局局长王书田介绍,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对象实行分片集中供养,中心敬老院入住16个乡镇(街道)的失能、半失能人员,盆尧镇养老服务中心入住东部4个乡镇的失能、半失能人员,目前这两家共入住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164人;2018年以来,县财政用于购买养老服务资金达到1213万元。

  

  据悉,西平县中心敬老院是河南省唯一一家荣获2020年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单位。

  

  目前,全县33所医疗机构都设有养老床位,20所敬老院都与医疗机构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实现了“养+医+康”深度融合发展,已初步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调研发现,近年来,西平县委县政府不仅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实现幼有所教,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扎实推进,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90所,有效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教育教学条件持续改善,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我们每年都会作出为民办实事的承诺,今年重点办好就业、问题楼盘、道路升级改造、通村公路、老旧小区、新改扩建学校、南水北调供水、职业技能培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农村户厕改造等十件惠民工程,让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获得感成色更足。”侯公涛向专家组表示。

  

  西平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到,自2017年以来,该县民生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70%以上,每年都有一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大量研究表明,长寿的第一要素是心情愉悦。德政和善治就是‘去民之患’,使民无忧;‘除心腹之疾’,使民快乐。”在尹稚看来,西平县在全国的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上并不是位列前茅的,公共财政也未必宽裕,但钱花对了地方,投向了“七有”领域,聚焦民之所愿就是最大的德政,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就是最好的善治。

  

  回京路上,专家组关心长寿老人们的攀谈声久久回荡在耳畔。从百岁老人的开朗、欢喜中,专家组再次感受到嫘祖文化之乡西平县浓郁的敬老爱老之风,以及开创新时代长寿文化之乡的热忱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