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6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关注城市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褚萍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6月27日   第 14 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社会建设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各级各地党委和政府努力贯彻落实总体精神,将决策部署转变为实际行动,发力民生福祉和社会治理,在社会建设实践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当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艰巨,各地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各项政策,持续推进基本民生保障、社会事务管理、社会治理创新等重点任务,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民生”和“治理”是关于社会建设的热词。“民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也是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推进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不同时期,民生的一些内容或者任务也有所不同。而“治理”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手段,民生通过不同的治理策略、治理办法来实现。

  

  民生的总目标在不同发展阶段必定体现为不同的社会建设的具体目标设定,而这一系列具体目标设定还要通过一系列具有工具性的配套措施予以落实。作为社会建设的关键话语,“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强调我们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三大领域协调推进,对三者的多维联系也进行了缜密阐释。在以国家安全为保障的基础上,要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就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与转型,提升社会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

  

  关注城市民生重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问题。民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既需要全面统筹做好各个领域基础工作,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从社会维度看,大家最关切的问题仍然是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和养老、医疗及脱贫等,这些方面都涉及群众最直接的利益。我们需要加大民生领域的改革力度。

  

  一是在就业方面,要稳定发展经济,加大经济内循环,跨越行政区障碍而实现经济区域化发展,优化城市产业政策和发展模式,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来创造和保障就业岗位,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的基本盘稳定,同时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劳动报酬。

  

  二是在教育方面,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三是在社会保障和养老方面,要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在保障范围、保障水平、保障能力等方面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发挥社会政策托底功能,推动养老制度规范。

  

  四是在医疗卫生方面,以基层为重点,把原来以农村为工作重点的政策导向扩展到包括农村和城市的所有基层,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推进医疗卫生体制的综合改革,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补齐医疗卫生事业短板。

  

  五是在住房方面,解决好房地产问题,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来管理房地产市场。

  

  转变社会治理方式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我们需要转变社会治理的理念,从“社会管理”过渡到“社会治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行动主体上,由政府部门的一元化管理转变为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协作形成的多元化治理体制,逐步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我们树立全新的思想认识,将社会治理看作是一门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两个关键点:第一,要维护好社会秩序,同时还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既不能管得太死而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松而波涛汹涌;第二,要正确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涉及到人民群众合理合法利益诉求的维权问题要妥善解决,不能搞本末倒置的单纯维稳,要重视依法依规和疏导化解。另外,在重点任务上,我们还需要着重做好几点工作:一是优化社会结构,发展橄榄型社会结构,巩固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二是要建设好城市社区,“区”、“社”并重,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三是要规范和引导网络社会,加强互联网内容的管理和建设,让互联网发挥更多正向、积极作用。总之,我们只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专业的方法,才能让社会治理真正发挥作用、提升水平。(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