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回引工程解决了村干部源头活水问题,县乡联审把牢了村干部入口关,任职年限补贴为稳定村干部队伍注入了强心剂,不胜任、不称职村干部退出机制的建立,则畅通了出口,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闭环管理链条,对基层抓好村干部教育管理、推动村干部履职尽责起到了促进作用,也给我们乡镇党委提供了处置依据,赋予了自主权,操作性和实用性非常强。”日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长冈乡党委书记黄鹏介绍说。
近年来,兴国县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完善村干部队伍教育、培养、管理的系统化体系,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不胜任、不称职村干部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不胜任、不称职村干部的“8种情形”和7种处置方式,不断推动村干部队伍结构优化,激活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一池春水”。
划红线,确保“下”有依据
2021年3月,村“两委”换届后,村干部任期由原先的三年改为五年,在一定程度上对村干部队伍管理、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另外,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后,易出现“一言堂”倾向,以及村干部不论干好干坏,“一当当五年”的问题。
兴国县结合村干部队伍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政治标准作为首要考察依据,通过明确“贯彻决策不坚决、履职精力不集中、能力素质不适应、遇事避难不担当、拉帮结派不团结、违法乱纪不守规、工作考核不达标以及其他情形”等8种不胜任、不称职的情形进行界定。将主观方面的政治纪律和规矩、工作精力、能力素质、遵纪守法等,与客观方面的党性体检、年度考核、信访维稳、生态环境保护、村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党建业务知识过关考试等具体业务相结合,划出村干部履职行为红线,确保不胜任、不称职村干部处置“下”有依据。
通渠道,确保“下”得规范
当村干部出现不胜任、不称职等情形时,兴国县按照村党组织或乡镇党委提出意见,乡镇党委按照调查核实、研究决定、组织实施、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建档留存等程序进行初步认定。对调查核实后确实存在不胜任、不称职情形的,由乡镇党委根据具体情形和情节轻重,研究决定后形成处理方案,并根据情况采取警示谈话、停职、降职、责令辞职、免职、罢免、职务终止等7种方式。明确对村委委员进行处置时,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表决通过,畅通不胜任、不称职村干部“下”的渠道。
据统计,“退出”机制实施以来,该县已累计处置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调度不力、医保征缴工作落实不力等情况村干部37名,其中责令辞职5人、免职1人、职务终止5人。村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意识、纪律观念明显增强,执行力显著提升。
重转化,确保“下”仍有为
兴国县社富乡原是信访矛盾突出、干群关系不佳、村容村貌落后的乡镇,村干部队伍士气不高、履职能力不强、干事氛围不足等问题突出。“退出”机制出台后,该乡镇党委以整顿村干部队伍作风为抓手,先后处置了11名村干部,有效提振了村干部队伍士气、改进了作风。在去年全县“三比三看”流动现场会中,社富乡排名进入全县第二方阵,有效扭转了各项工作长期落后的
局面。
该县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做到处置一批、警醒一批、教育一批、转化一批。特别是在组织实施环节中,成立由乡镇党委书记、党委组织委员、驻村领导、驻村干部等组成的帮教小组。根据被停职对象的不胜任、不称职情形,采取谈心谈话、教育培训、参与乡村重点工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转化,推动问题有效整改。对被处置的村干部,要求各乡镇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工作台账,注意了解工作情况和精神状态,稳定思想情绪,及时做好谈心谈话和工作指导,帮助教育转化。
截至目前,已有1名因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中存在懈怠行为被停职的村干部,经教育转化后,通过引进产业项目帮助该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26%。
明意愿,确保“下”者服气
“我作为村干部却未能及时有效制止自己家属违规搭建房屋的行为,且未能做好劝解拆除违建工作,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现自愿辞去‘村两委’委员职务,恳请组织批准。”兴国县城岗镇桐溪村干部肖权在辞职申请书内如是写道。
兴国县在开展不胜任、不称职村干部处置工作中,为防止“一刀切”情况发生,针对村干部因身体、家庭原因或因工作不担当、不作为等情形认定为不胜任、不称职的,注重分类对待。明确对因个人身体、家庭变故等因素被调整的,待身体素质条件、家庭情况得到好转,符合任职条件且本人有意愿重新到村任职的,经本人申请、乡镇党委研究,可按相关规定重新进入村干部队伍。对因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拈轻怕重、消极怠工,生活中贪图享受、自甘堕落,党员群众反映强烈,尤其是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临阵脱逃、弄虚作假、优亲厚友,以及存在其它严重违纪违法情形被处理的,对其重新进入村干部队伍的申请,要求各乡镇按照相关规定从严把关,坚决将投机取巧者牢牢挡在“门外”。
该县不胜任、不称职村干部退出机制的建立,起到了“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的杠杆作用,让村干部队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更加“根深叶茂”,扣上了村干部队伍从“入口”到“出口”从严管理的“最后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