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观城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5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绿水青山红钢城 转型升级谋发展

■柴 华 武 奇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5月30日   第 08 版)

  位于武汉市青山江滩的婚礼长廊和亲水婚礼堂。

  武汉市青山区戴家湖“青山之眼”航拍图。

  武汉市青山区青山江滩鸟瞰图。

  从“挺起共和国钢铁脊梁”的年代,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好转型升级之路,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近年来,青山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地区经济实力、改革动力、生态魅力、民生保障力、治理创新力、党建引领力不断提升,“青山绿水红钢城”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党建引领社区基层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关心社区群众。2018年4月26日,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专程到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看望干部群众,就棚户区改造和基层组织建设进行调研。看到居民群众从以前简陋杂乱的棚户区搬进了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社区,总书记欣慰地感慨道:“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同几十年前相比,真是沧桑巨变,恍如隔世。”2018年4月28日,总书记在听取湖北省委、省政府汇报后再次指出:“我到青和居社区考察时,看到社区党组织在领导社区治理方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比如,以党建引领物业服务创新、‘三治一服务’理念、‘天天敲门十八法’等效果很好、深受群众欢迎,值得总结和推广。”

  

  近年来,青山区不断探索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具化为民服务事项,以项目化运作优化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在武汉最大公租房小区、华中最大棚改回迁片区——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居民们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变化“看得见”,幸福“握得住”。

  

  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一服务”体系

  

  青和居社区所在地原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棚户区,2015年12月完成改造,成为武汉市规模最大的公租房集聚区,常住人口8230人,其中85%是棚改回迁居民和公租房租赁者,15%是在大学生公寓租住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社区困难群体多、外来人口多、矛盾纠纷多、治理难题多的挑战,青和居社区党组织把党的领导贯穿社区自治、法治、德治和服务群众全过程,构建“三治一服务”体系,以有温度的党建引领有成效的治理。

  

  以社区大党委为“龙头”,构建区域化的组织体系。青和居社区按照“虚拟组织、实体运作”原则,联合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小区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社区大党委,从体制上加强党的领导。如爱熙社工中心是青和居社区引入的一家专业社会组织,专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负责人汪洋介绍,党的领导是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航标,每次服务群众时,社工们都说“是党派我来为您服务的”。

  

  以领导“三治”为重点,构建立体化的治理体系。青和居社区以自治作主线,以法治保底线,以德治树高线,下活社区治理“一盘棋”。领导自治,探索“敲门十八法”,“敲”出“友好楼栋”议事会、“社区我的家”恳谈会等自治平台;领导法治,开辟社区“顺顺吧”,用法治思维帮助居民顺心顺气;领导德治,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用“身边红马甲”引领文明德治新风尚。如社区党员杜诚诚是一名残疾人,连续8年通过讲电影的方式为盲人的世界带去色彩,并成立志愿服务队,走出青和居为8000人次现场讲电影。

  

  以做实“六类服务”为基础,构建精细化的服务体系。为了群众幸福的笑脸,社区党组织依托网格化服务信息平台,健全工作力量全进入、群众需求全收集、分类分级全解决、服务过程全评价的“四全”机制,把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和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精准对接服务需求,共同做好“六类服务”。

  

  打造五大工作载体

  

  “天天敲门组”敲开百姓心门。棚改居民搬进新楼,工人村旧貌换新颜。然而,低收入、困难群体多,老年人集中,居民结构复杂,居住环境的更迭没能改变一些陋习:楼道里乱堆乱放、生活垃圾往楼下抛、邻里矛盾多等问题频现。

  

  2010年初,由10余名社区居民组成的“天天敲门组”成立。他们每天敲门串门,提醒大家遵守社区秩序和公德。一些居民觉得他们“多管闲事”,但被敲门的次数多了,也会不好意思,社区不文明行为逐渐减少。随后,社区强化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引领作用,让社区真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各社区以网格党支部为依托,以党员骨干、志愿者为主体组建队伍,在每楼栋里将敲门组成员照片、姓名、联系方式等绘制成“天天敲门组地图”,方便居民寻求帮助。

  

  “顺顺吧”帮居民顺心顺气解疙瘩。青山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在社区开辟“顺顺吧”,组织社区辖区“两代表一委员”、法官、检察官、人民调解员、社区律师、社区民警等组成“顺顺服务团”,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开展法治宣传,用法治思维帮助居民顺心顺气解疙瘩,确保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道。

  

  “好样的工作队”家家户户排忧。青山区辖属所有职能部门成立“好样的工作队”,全年组织6000多人次到街道、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发挥部门职能解决了房屋渗漏、电梯故障、道路破损、二次供水、积案化解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现了履职尽责与服务群众“一体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青山区出台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方案,组织79家区直单位“好样的工作队”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参与常态化防控,打造一支不走的“好样的工作队”。

  

  “社区好味到”为民服务暖人心。针对辖区老年人多,困难群体集中等实际问题,青山区“社区好味到”大食堂聚焦老年人吃饭问题,推出养老助餐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为有需求的独居、空巢老人送餐上门。同时,深耕老年服务,开办老年大学,打造曲艺室、棋社室等深受老年人欢迎的文娱阵地,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点半学校”多措并举育新人。校园课后服务进社区是青山区“四点半学校”在“双减”政策出台后的有益探索,充分利用青山绿水红钢城新时代展馆和戴家湖公园等红色教育阵地,组织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走进社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地教学,赓续红色血脉;依托学校“翰墨苑”、“国球馆”和“棋弈室”等,将社区“四点半学校”特色课程延伸进校园,开展体育锻炼、手工技能等拓展类活动,推动更多学生参与到“四点半学校”当中,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

  

  党建引领“五好”创建实践探索

  

  从地区高质量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出发,青山区创新开展以争做“好当家、好街坊、好员工、好学生、好市民”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引领“五好”创建实践探索,切实激发居民积极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构建家庭和美、街坊和睦、单位和悦、校园和亲、社会和谐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家庭争做“好当家”。青山区坚持抓党建带家庭文明创建,在家庭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文化”,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在社区争做“好街坊”。青山区创新居民“家门口的党建”,推进小区党组织应建尽建,健全“社区党委—小区党组织—楼栋党小组”组织体系,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活动;开展业委会组建集中攻坚;激发“我的社区我的家”主人翁意识;开展“青山街坊节”“邻里对对红”等系列街坊活动,用服务温暖人、用文化凝聚人、用公益带动人。

  

  在单位争做“好员工”。青山区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强化工会组织党的政治建设,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拼搏奋斗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号召广大员工乐奉献、勇担当,对标先进、争当模范。

  

  在学校争做“好学生”。青山区牢牢抓住“党建带团建促队建”这个核心,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在社会争做“好市民”。青山区坚持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党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市民主体作用,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规范文明行为,提升文明素养,养成文明习惯,引领社会风尚。

  

  棚户改造增添民生福祉

  

  “往日的工人村,硬像个大破窑,华中最大的棚户区,住得人发毛……如今的工人村,环境多美好, 青山碧水映蓝天,红花配绿草。”2020年8 月 10 日,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年近八旬的吴传发唱起了自创的“湖北慢板”《幸福不忘共产党》。

  

  棚户区改造居所一步跨越60年

  

  青山老工业棚户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从2007年起,棚户区拆除了所有板房,清理了周边工厂排放的工业废物,建起了11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社区,居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 年4月,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一期涉及棚户区居民11142 户,占总数的81.3%;二期从2014 年9 月实施,涉及棚户区居民2518 户,占总数的18.7%。截至目前,共建成青和居、临江港湾、青宜居、青康居、青馨居等5 个安置房小区,安置房16959 套,棚改居民全部回迁安置,他们的生活环境跨越了60年。

  

  小餐票里的大民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逐渐增多,独居在家的老年人要料理一日三餐非常困难。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青和居社区想在了前面,也走在了前面,开展给社区老人送饭行动,6元钱就能让老人们吃到两荤两素一汤的可口饭菜。在送饭的同时,志愿者也会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询问,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后顾之忧。

  

  此外,为了方便老人用餐结账,社区专门设计了替代电子饭卡的“复古”餐票,金额设计成能买两荤两素一汤的 6 元钱。每到饭点儿,老人只需要给志愿者一张定额餐票,他们就会送来一份热气腾腾的饭菜。

  

  引入社会组织解决社区养老中的“吃饭难”

  

  青山区老年人口多,是典型的老龄化程度比较深的中心城区。根据当地民政、社区等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大范围调查,当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诉求是在社区里开设食堂,解决吃饭难的问题。

  

  针对辖区老年化严重、老年人吃饭难等问题,2018年以来,青山区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资源,通过“党建+”和“公益+”模式,引入多家社会组织,在全区各街道建成运营18家社区“好味到”大食堂,让辖区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营养健康、味美价廉的饭菜。

  

  青山区制定了社区“好味到”大食堂建设方案及考评标准,对大食堂给予政策扶持,已为200万人次以上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

  

  从钢铁重镇转型迈向生态新城

  

  在转型发展、生态文明的美好愿景下,2017年青山区委、区政府组织编制了《青山区长江大保护发展概念规划》,践行了国家关于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为青山区的转型发展描绘了一幅以“青山绿水”为底色的宏伟蓝图。

  

  沿着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一路前行,由粉煤灰堆场蝶变为生态公园的戴家湖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呈现出一派湖光山色的美景。戴家湖曾是美丽的,湖面面积近千亩,浮光跃金,鱼肥草美。上世纪50年代,因需支援武钢,戴家湖被用作青山热电厂的排放地,长期堆放煤灰渣,成了一座“人见人烦”废料山。上世纪90年代,粉煤灰被人们用来替代制砖原料,挖完之后,千疮百孔的“戴家山”成为一座“垃圾山”。风一吹,家里全是煤灰渣,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

  

  2013年12月,戴家湖公园动工建设,2015年5月,戴家湖公园对外开放。如今,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2017年,戴家湖公园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戴家湖公园二期,红色的耐候钢锈板覆盖裸露的老厂房基础梁,模拟出青山山脉的形态,与棚户区安置房形成呼应,构成一副“青山绿水红钢城”的美丽画卷。千亩戴家湖还归大自然,见证了从黄色文明到黑色文明,再到绿色文明的转变。

  

  距离戴家湖公园有5分钟车程的地方,就是青山江滩。雏菊、丹桂、马鞭草随处可见,高矮错落,疏密有序,“织”出一湾浪漫的花海,如同一条碎花地毯,俘获着秋日的阳光和雨露。

  

  “别看如今的青山江滩如此美丽,但在几年前,这里的江岸线被30多座砂场和码头占据着,滩涂杂乱,只有载着沙石的大货车往来飞驰。”青山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3年,青山江滩改造工程正式动工,经过3年多的建设,陡窄土堤变身生态缓坡,杂乱滩涂建成“海绵”公园。

  

  作为湖北省首个“海绵江滩”,这里超过八成的面积都被绿色覆盖。大量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在场地内引入生态草溪、下沉绿地等,让江滩地表下的生态绿化系统如同海绵一样。防涝、透水、绿化、美观,一样功能都不少。

  

  “堤在林中,似堤非堤”的开放式设计,让江滩实现了“城市、堤防、江滩、水景”的有机整合,既增强了堤防防洪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打造了独特的堤防江滩滨水景观。

  

  焕然一新的青山江滩成为附近居民散步的首选,生动呈现出这座钢铁重镇迈向生态新城的华丽转变。

  

  “过去为了发展牺牲了生态。现在要想发展,就要把生态找回来。”在武汉市青山区工作、生活了60 多年的胡昇说,生态绿色的新理念已在青山扎根。现在青山区“黑灰”形象已经远去,久违的青山绿水又回来了。

  

  告别“钢铁饭” 走出创新路

  

  作为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基地和工业强区,青山区有着深厚积淀,也焕发着转型升级的勃勃生机。近年来,青山区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建设“科创青山、数字青山、智造青山”为目标,大力推进实施五大产业“链长制”,重点围绕钢铁、石化、数字经济、氢能、高端装备等五大产业,切实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传统工业产业通过智能化转型加速蝶变,主动探索一条新生之路。

  

  “制造”变“智造”,工业快速转型升级。依托工业互联网和5G赋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建成5G+全连接工厂,从炼钢到轧钢“5G+”一键搞定,已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5G企业内网。截至目前,已建成公司层级管控中心和各生产工序包含炼铁、炼钢、CSP、热轧、钢电五大操控中心,形成钢铁业工业互联网雏形。依托5G+工业互联网,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迈入“云计算”“梦工厂”的智慧制造新时代。

  

  “旧产能”变“新动能”,“华中氢都”呼之欲出。立足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青山区一方面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布局新赛道,加快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21年6月,武汉氢能产业促进联盟启动并落户青山区。青山区具有丰富的氢能资源,年制氢规模达25万吨。通过发挥氢气优势,青山区不断加快氢能产业项目落地,焦炉煤气制氢项目、化工园区华中气体岛项目等7个项目被列入启动项目。按照武汉市氢能产业“一核一都两翼”的产业布局,青山区已启动氢能产业规划编制,将氢能产业作为支撑全区未来发展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全力打造“华中氢都”。

  

  “资源拉动”变“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2021年11月,青山区在全国5G+工业互联网工业数智化高峰论坛上发布《青山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上综合施策,大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重点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孵化器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青山区已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7家,众创空间8家,其中国家级1家,全区孵化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

  

  打造优质、便捷、高效政务服务环境。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留下来、强起来,青山区当好“金牌店小二”,聚焦“放管服”改革和“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打造优质、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持续推动审批提速增效。据统计,从2021年到2022年3月底,青山区行政审批局总办件量达到了17万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

  

  据介绍,青山区政务服务在引进了“营业执照全程电子化线上帮办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办事效率和企业办事体验感后,在青山区开办新企业,只要申请资料齐全、合法合规,所有手续基本都可以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此外,青山区政务服务中心打造了“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模式,全区在政务大厅及12条街道修建了多个24小时自助服务区,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