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健康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4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饮食“新宠”预制菜如何把好安全关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4月25日   第 11 版)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有超九成的连锁餐饮已入局预制菜市场,如西贝、吉野家预制菜的使用比例达到了85%以上。一桌满汉全席,使用预制菜可能只需要15分钟。

  

  预制菜发展迅速的同时,一些网友也在担心预制菜是否会有食品安全问题。预制菜存在哪些食品安全隐患?如何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针对预制菜产业食品安全及行业发展,记者展开采访梳理报道。

  

  直击品质与效率的饮食痛点

  

  “下班回家不想点外卖,又不想做饭的时候,经常会从冰箱里拿出提前购买的预制菜,几分钟就可以吃上一顿热饭,比一些餐厅来讲更加卫生,而且操作起来方便快捷,保质期长,一周可以买上几顿囤着。”北京市民温兰馨告诉记者,预制菜就像她在忙碌工作和烹饪之中的平衡点,她每周都会吃上两三次预制菜。

  

  上海白领张娴也深有体会,近期上海疫情防控要求,隔离期间她开启了预制菜新世界的大门,“从主食到轻食,从西餐到中餐,电商平台上预制菜种类丰富多样,口味也不输餐馆。”

  

  速冻饺子、速食小火锅、加热后就可以食用的盖浇饭……预制菜能够满足都市消费者对品质与效率的双重需求,直击都市人在“吃”上的痛点。实际上,高铁盒饭、飞机餐等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为乘客提供食物的。近年来,随着快餐时代的来临和疫情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食用预制菜。

  

  所谓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根据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预制菜可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

  

  当然,打动消费者的不仅是品质和效率,还有预制菜的价格。记者查阅电商平台预制菜的价格,以西贝牛大骨为例,电商平台上500克牛大骨的销售价格在80元左右,而在门店下单同等分量售价至少翻了一倍。可以看出,省去了人力和店面租金等成本支出,预制菜在价格方面具备天然优势。

  

  据央视财经消息,3月全国预制菜销售额增长同比超过100%,上海区域近半个月预制菜销售额同比上涨250%。尤其是小酥肉、糖醋排骨类的预制菜品,销售额占整个预制菜市场的比例超过60%。

  

  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你以为花大价钱去餐厅能吃到大厨精心烹制的美味菜肴,可实际上它们可能是提前做好的预制菜。

  

  预制菜食品安全是否有保障?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预制菜是怎么制成的。一位餐饮行业从业人员向记者介绍,预制菜与普通菜的区别主要在于加工方式。“商家提前把食物做熟,然后冷冻保存,消费者仅需简单加热就可以食用,高温烹饪本身就是杀菌过程,再使用液氮等速冻技术能够大幅度抑制微生物繁殖,整个过程中并不需要额外添加防腐剂。此外,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合理使用添加剂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消费者无需对预制菜健康营养方面产生过多焦虑,甚至抵制它。”他说。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当地居民饮食习惯及口味不一致,且预制菜产品依赖冷链运输,有一定的覆盖半径,因此行业多为中小企业,多数停留在作坊式生产加工模式,只能应对少量客户,产品单一,标准化程度低。

  

  “具体而言,预制菜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一些企业属于行业初期发展阶段,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环境不达标、产品质量不过关,企业难以把控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除生产环节外,运输环节也时出纰漏,例如冷库温度影响食品口味、堵车增加了运输时长从而影响产品品质等。”上述从业人员表示,预制菜产业还需进一步规范化。

  

  记者注意到,早在去年5月,农业农村部已出台《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农商直供、预制菜肴、餐饮外卖、冷链配送等业态发展。为促进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4月15日,中国烹饪协会牵头起草的《预制菜产品规范》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餐饮业提供转型变革新契机

  

  餐饮品牌入局预制菜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实际上,一些头部玩家的布局动作起初是为了在疫情中“自救”——推出预制菜以抵消堂食消费者减少的部分亏损。据统计,目前预制菜toB端(企业用户)与toC端(消费者)比例大概在8:2的阶段,也就是说,餐饮企业是预制菜的主要消费渠道。

  

  一位零售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近两年以来,疫情对餐饮业冲击巨大,消费升级叠加疫情催化,预制菜进入C端用户视野,对餐饮业的变革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而鲜食一直是便利店的重要盈利点,由于具备“最后一公里”的优势,便利店、商超也是预制菜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渠道。他预测,未来C端消费还将继续提升,市场发展更趋于成熟阶段。

  

  未来疫情转好,新入局的玩家将不断增多,被资本和疫情催热的预制菜行业,真的能够代替外卖和菜市场吗?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预制菜在我国属于刚起步阶段,随着消费升级、冷链物流布局,及互联网多元化营销的助力下,预制菜市场将向B、C端同时加速发展,之后将以20%的增长率逐年上升,2023年中国预制菜规模约为5165亿元,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研究报告》中提出,在C端和B端的双层需求推动下,厨房工业化革命应运而生,通过类似中央厨房的工厂,生产制造大量预制菜并推向市场,简化了厨房烹饪环节,从而降低烹饪成本,提高烹饪效率。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行业转型发展,预制菜赛道将更加注重“长跑能力”,未来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将具备先发优势,迅速扩张产能、占领市场。同时,供应链和数字化等硬核实力是竞争的关键,渠道竞争逐步转变为品牌竞争,预制菜行业有望拉动餐饮业乃至消费内需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