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舒张逶迤,明月江一泓翠碧,起源山地的巴在前,发轫平原的蜀在后,山水相依便形成了通达天下的巴风蜀韵。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正是这片北上陕甘、南下渝黔、东进荆湘、西屏康藏的巴蜀“四达之地”。
达川区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位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核心腹地,是达州市主城核心区,也是全省农业大区、人口大区。
近年来,达川区着力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产业,筑牢组织人才根基,不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良好态势。
特色产业“组团”联动
推动全域乡村振兴
4月的春风吹进达川,乌梅山的万亩梅林苍翠葱茏,罐子镇的连片花椒清香四溢,桂花村的满山橘林绿意盎然,袅袅轻烟向阳生,一派活力无限。
达川区委书记向建平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达川区坚持‘奋进达川、先行示范’工作基调,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先后获得全国产粮产油大区、生猪调出大区、蔬菜产业重点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等多项殊荣,乡村振兴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青梅酿酒酒醉人、果干制药酸生津、梅粉冲泡也养颜。据了解,“达川乌梅”距今已有700余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川区素有“中国乌梅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达川区大力发展乌梅产业,建成了以百节镇和渡市镇为中心的两大乌梅产业基地,在百节片区形成“万亩乌梅产业示范园区”和1500亩规模的科技示范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连片种植。
乌梅产业园园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组建乌梅产业联合体”“村民出地,合作社投资种苗、管理”等模式,建立乌梅烘干、酿制等初深加工生产线,开发乌梅干、乌梅粉、乌(青)梅酒等20余个系列,产品在成渝地区、云南、北京、天津等10余个省市深受欢迎。达川区不仅下大力、求实效发展乌梅产业,而且加强整体布局和规划,扩大组团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特色发展之路。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作为四川省的农业大区,达川区科学规划明月山绿色发展、乌梅山农旅、“双石”商贸文旅、巴河水乡生态、沙滩河山地品质农业、西部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配套六大组团,立足“粮油、蔬菜、生猪”三大基础产业,突出“乌梅、花椒、柑橘”三大特色产业,初步构建起了达川区现代农业“3+3+3”产业体系、高标准“1+4+10+N”现代农业园区,因地制宜建成了30万亩达川贡米、20万亩花椒、10万亩乌梅、10万亩柑橘产业集群,有川东北最大生猪交易中心,交易额突破1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达川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也如火如荼。近年来,达川区先后成功打造乡村旅游环线3条,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5个,“特色业态经营户”“民俗旅游达标户”“星级农家乐”35家,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达500万人次,实现增收20.8亿元。
城乡党建一体化
组织人才固根基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达川区走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再次验证基层党建引领作用。
每季度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比学赶超”晾晒活动,晾成绩晒问题,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每月以“红黑榜”的形式通报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奖优罚劣,激发争先创优内生动力……据了解,达川区近年来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精心谋划、高位推进,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将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镇、部门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重要内容,探索形成了乡村振兴“5+10”统筹指挥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体制保障。
达川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成娟介绍,达川区不断抓实“城乡党建一体化”,统筹区级党员领导干部、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正职联村,确保每个村有1名科级以上干部联系指导,工作力量全面压实在一线。
如何留住返乡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达川区深入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广泛开展双招双引,引导更多有家乡情怀的乡友能人、知名人士和优秀农民工返乡干事创业。同时,达川区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天府农业大师工作室,通过“大组团+小分队+项目”的方式,梳理农业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硕博人才、科技特派员等专业特长,分类组建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法律咨询等农业人才服务团队5支,通过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发单、人才服务团接单、人才小分队服务的方式,助力产业发展;探索推进农业领域硕博人才到企业兼职,有偿开展成果转化、技术指导等服务,助力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党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达川区万家镇五洞村党总支书记梁远芳是一位返乡创业并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典范。十多年间,他带领广大村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土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及乡村特色旅游业,为群众铺平致富路、扩充致富经。
改河道、学技术、引果苗、建果园,梁远芳积极创办月亮湾生态园,组织成立达川区月亮湾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无偿捐赠10000株优质果苗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水果500余亩,从而提高了村民从事种植业积极性;用“乡愁计划”撬动项目投资26亿元,带动全村发展。如今五洞村众多群众加入到规模发展种植与养殖业的队伍,全村全年总产值达2975.13万元,村民家庭收入明显提高。
特色品牌助发展
生态宜居新农村
从“美丽新农村”双桥村的“杏福”,蝶变到“省级产业强镇”百节镇的乌梅品牌创建,再到“中国红色第一街”石桥镇的红色文化引领,达川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正阔步前行。
近年来,达川区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宜居乡村 美丽达川十大行动”“千村示范工程”为抓手,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等方面持续发力。
两角村是达川区杨柳街道的一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6.4公里的村社硬化道路社社连、户户通,130盏路灯与320棵行道树耸立相伴、16个新修垃圾生态池定期处理清运,87户农房立面风貌打造焕然一新。同时,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我们生活越来越好,通过经营生态农家乐,一年能增收3、4万元。”两角村村民刘心川告诉记者。
“杨柳街道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拓展城郊农业发展空间,分别在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居民素质等方面给予大量的投入,呈现出收入提速、生活多彩、文化提质、邻里和睦、治理有序的新面貌。”杨柳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卉彤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1月26日,达川区获得“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市、区)”,杨柳街道两角村等7个村获得“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荣誉称号。
生态兴则文明兴。为了让农村群众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达川区持续加强农村阵地建设,切实发挥好农民夜校、农民讲习所、村史馆、农村书屋等阵地作用,传播党的声音、宣传政策法规,通过创新开设“爱心超市”“品德银行”,组织村、社区定期进行“好邻居”“好儿媳”“最美家庭”评选,引导农村群众传承好家风、形成好民风,将乡村打造成滋养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高地,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振兴的内涵。(图片由达川区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