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4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建设高质量信用体系服务新发展格局

■张全林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4月04日   第 02 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健全的信用机制畅通国内大循环,以良好的信用环境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见》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人文基础。信用是商品交换的前提,而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在整个过程中,信用具有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总是离不开信用活动,市场经济越发达,在客观上就越要求诚实守信。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供需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实基础,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信用的保障功能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基于大数据支撑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个人而言,不只是单纯地用于金融活动中,已经成为“人品衡器”,普遍运用于升学、招聘、晋升、社保等方面;对企业而言,除了提供最基础的征信报告以方便贷款,还将全方位对其在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行为给出信用评级,使消费者能直观了解一个企业是否值得信任;对政府而言,不仅能对政府的行政透明化打造监督机制,还可以通过信用体系建设提高预警防范能力,以减少社会危机发生的不确定性,降低由此造成的伤害。

  

  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开放质量的必做功课。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大。与此同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政策法规各异,国际贸易投资风险加大,阻碍合作进程。企业若是对质量和品牌信用建设不重视,就难以参与国际竞争,无法抵御各类风险。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更应重视信用建设,企业不仅要诚信守法经营,树立正面形象,培养规则与信用意识,还要用好信用工具,不断强化信用环境的支撑作用,推动国际双向投资及对外合作的信用建设,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按照国际基本规则,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正如《意见》提出的,要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质量和品牌信用建设、完善流通分配等环节信用制度、打造诚信消费投资环境、完善生态环保信用制度、加强各类主体信用建设,以及优化进出口信用管理、加强国际双向投资及对外合作信用建设、积极参与信用领域国际治理,都凸显了信用建设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功能。

  

  信用是畅通双循环的保障,既是软实力,又是硬支撑。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信用状况关系到资源配置、经济运行和市场交易安全等经济秩序。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市场效率的发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收益率。但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不单是个人和企业的事,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