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对话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2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镌刻在延庆冬奥村的使命与担当

——访“双奥”村长程红

■梓涵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2月28日   第 09 版)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延庆冬奥村村长程红(前排中)与志愿者在一起。
  北京延庆冬奥村供图

  诗一样的冬奥,画一样的冬奥村,阳光一样灿灿暖心的冬奥村人……不久前圆满闭幕的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作为幕后英雄,为广大冬奥运动健儿服务的冬奥村数千名工作人员,展现出他们热情大方的动人姿态。

  

  近日,笔者采访了曾任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副村长的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冬奥村村长程红,听她回顾讲述延庆冬奥村背后的故事。

  

  笔者:北京2022年冬奥会绽放出许多载入奥运会史册的艳丽光焰。成功举办盛会背后,延庆冬奥村(北京冬奥会后转换为冬残奥村,2月25日正式开村)服务团队的日常工作又有着怎样的特殊性?

  

  程红:冬奥村是冬奥会的大本营,是运行时间最长、运行连续性要求最高的一个场馆。所以,这对我们团队的服务工作也提出了许多特殊的要求。比如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样就注定了冬奥村许多工作人员需要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特别是延庆冬奥村地处山区,气候更加严寒——平均温度在零下10度左右;如果遇上大风,人的体感温度还可能达到零下20度至零下30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

  

  在1月20日延庆冬奥村开村誓师大会上,面对可爱的团队成员,我讲道:“厚重的工装,密实的口罩,匆匆的脚步,也许我看不清楚你花样的脸庞,但是我深深记住了你坚毅前行的模样。我知道你是谁,我更知道你为了谁。”现场无论是年轻的志愿者,还是饱经风霜的老公安,听后都潸然泪下。

  

  笔者:据悉,延庆冬奥村运动员餐厅的美食,受到了各国运动员的欢迎和喜爱。作为村长,请您介绍具体的餐饮运营情况。

  

  程红:奥运村是运动员之家,是家就不能打烊。我们的餐厅24小时供餐,按照国际奥委会批准的菜单,为世界冬奥运动员汇聚了现场制作餐台、世界餐台、披萨及意大利面餐台、火锅涮菜餐台、中式餐台、亚洲餐台以及水果甜品餐台、清真餐台、素食餐台等13个类别的美食餐台;每天按早餐、午餐、晚餐、夜宵不同时段,24小时不间断供餐,中西餐比例约为3:7。

  

  在中式菜品里,最受欢迎的是北京烤鸭,运动员们每餐总共要吃掉约80只烤鸭;饺子、中式炒面、海鲜烧麦、虾饺、叉烧包也非常受运动员欢迎,每餐每个品种都要消耗60公斤左右;宫保鸡丁、XO酱炒牛柳也是人气菜品,每餐都有160公斤左右的消耗量。

  

  笔者:富有中国特色、富有地方特色,同时又具有国际范儿的延庆冬奥村景观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多个考察团的高度赞赏、高度评价。在休闲娱乐方面,为了帮助运动员缓解紧张的比赛压力,延庆冬奥村设置了哪些娱乐项目?其中哪些最受运动员欢迎?

  

  程红:延庆冬奥村严格执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对运动员实行闭环管理。运动员只能在冬奥村和比赛场所内活动,不可到其他地方游走。因此,有效缓解运动员的参赛压力、使运动员保持身心愉悦十分重要。

  

  延庆冬奥村娱乐中心拥有科技成就、VR娱乐、数字运动、休闲娱乐四大板块,可提供航空航天、深海潜航、VR大空间、VR座椅、乒乓球、台球、电子游戏等20余种娱乐项目,为运动员带来全新智能体验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现代科技的风采和力量。

  

  同时,冬奥村工作人员以专业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为运动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通过向运动员赠送带有福字的乒乓球、手绘“冰墩墩”等礼物,表达了东道主的美好祝福;设立“推特式”留言板,运动员可以在留言板上写下宝贵的建议及互动话语……充满深情暖意的留言搭建了工作人员与运动员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为工作人员普通但不平凡的服务工作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笔者: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大平台。特别是对于东道主城市来说,奥运会是展示和推广本地文化的良机。那么,北京延庆冬奥村是如何推进多样文化交流、融合的?

  

  程红:北京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奥运村在文化展示方面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这次借助冬奥会这个平台,如何进一步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这是我们在筹备冬奥村时就持续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延庆冬奥村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在利用专门区域进行文化展示的同时,也在景观布置、房间布置、活动安排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地展示北京文化及中华文化的特色。

  

  首先是专门的文化展示。奥运村中有一个区域被用来集中展示悠久的北京文化及中华文化,包括万里长城微缩模型、有传统特色的工艺产品等。同时,我们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板块集中展示中医药魅力。在这个板块里,运动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健身动作。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板块还展陈了100本百岁以上的中医古籍善本,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多国运动员来观看、体验以后,纷纷称赞“中国中医药了不起”。

  

  在景观设置上,我们把中国文化元素和奥林匹克元素的融合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最受运动员欢迎的就是混采区里的“冰长城”。它比原来单纯地放一座铁马更有艺术感,也更具人文性,更有利于打破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压迫感和生硬感,深受各方高度赞赏,频频出现在各国媒体的镜头中。

  

  在活动安排方面,我们也非常注重中华文化的浸润。比如,冬奥期间恰逢中国的春节和元宵节。在春节,我们给英国等代表团提供了几百套对联纸和笔墨,再由冬奥村工作人员手把手教他们写春联。运动员也非常认真地书写,之后也非常高兴地把春联都张贴出来。奥运村内充满了浓郁的年味儿。正月十五前,奥运村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排练了舞龙舞狮表演,并于元宵节当天在整个村子里进行巡演。多国运动员和官员都非常兴奋,纷纷加入舞龙队伍,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舞狮头,对中国文化中蕴含的集体主义和协同精神有了切身感受。这些活动有效地使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借冬奥会这个大平台更好地传播出去。

  

  笔者:在疫情背景下举办冬奥会,如何有效保障媒体采访运动员时的疫情防控安全?

  

  程红:在疫情背景下举办冬奥会,按照相关规定,媒体必须在两米之外采访运动员。对此我突发奇想,设计了上面提到的“冰长城”。

  

  冰雕艺术是延庆当地备受百姓欢迎的一种民间艺术。用龙庆峡的冰块雕刻出高低起伏并有一定宽度的“冰长城”作为采访隔离墙,不仅好看漂亮,还非常实用。有一定宽度的“冰长城”再加上两边的距离,恰巧能够提醒媒体一定要与运动员保持合理的安全距离。

  

  “冰长城”集文化展示、地方特色体现和防疫管理于一体,含蓄又管用,受到广大媒体和运动员的一致好评。

  

  笔者:作为村长,冬奥村工作人员的哪些艰辛付出令您印象深刻?

  

  程红:我们在疫情防控、铲冰扫雪、抵离服务等方面,都是夙夜在公、日夜奋战。比如,盛大的开幕式使得各国运动员都非常兴奋。他们回到村子后,凌晨1点去餐厅用餐。餐厅里热火朝天,运动员吃着、聊着,情绪高涨。但是,我们的工作人员非常辛苦——供餐结束就到了凌晨两点,他们收拾完毕再回到山下宿舍已经是凌晨3点半。

  

  再比如,冬奥会期间下大雪,我们的工作人员为确保运动员第二天训练和比赛不受影响,都是在夜间开始进行铲冰扫雪。凌晨3点,工作人员在居住区扫雪时,为了不影响“村民”睡觉,便采取人工扫雪的方式轻声、缓缓清扫,到早上6点以后才使用机械进行清扫。此外,奥运村内每天需要清运1000箱、8吨左右垃圾,相关工作人员三班倒不间歇作业,异常辛苦。

  

  对冬奥村工作团队成员来说,还有另一个重大的考验:长时间的闭环管理。因疫情防控需要,由3600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延庆冬奥村闭环管理70多天,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要经受在岗度过春节和元宵节的考验。众所周知,春节、元宵节都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最能体现亲情团圆主题的节日。但是,我们冬奥村人不能回去与家人团聚,必须要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岗位,做好运动员服务工作。为此,我们团队专门利用业余时间录制了一个给家人的拜年视频,以体现我们的敬意。因为,冬奥村工作人员服务冬奥的“军功章”同样有家人的一半。

  

  此外,我们团队的不易之处还体现在“幕后英雄”这个词上——我们做的都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后台工作。因此,在1月20日冬奥村开村誓师大会上,我也专门讲道:“我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以平凡铸就伟大的团队,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服务是我们的天职,没有耀眼的高光,也没有雷动的喝彩,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平凡的工作。”而平凡可以铸就伟大,冬奥会的顺利举办离不开普普通通服务人员的努力和付出。

  

  这就是我们平凡而伟大的冬奥村人。我们用一颗颗炽热的心、一双双勤劳的素手,共同打造了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运动员之家,为北京冬奥盛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诚如冬奥会开村誓师大会那天,迎着2022年的第一场雪,在巍巍的海坨山下,我看着新时代最可爱的冬奥村队友们,感觉大家确实似傲雪的腊梅,不禁联想起李白的那句诗:“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