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全域党建·张家口市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2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张北县: 创新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共建幸福家园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2月28日   第 24 版)

  张家口市张北县义合美新城党工委召开议事协商会议,共同研究决定社区重要事务。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义合美新城规模大、人口多,是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和“空心村”治理集中安置区,目前由于正处于村民向居民的转型过渡期,推进社区治理面临众多难题。张北县坚持以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创新为抓手,把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机制贯穿社区发展治理的全过程,聚焦集中安置社区创新治理模式,全力打造幸福家园。

  建强组织

  筑牢社区治理主阵地

  张北县坚持在夯实基础、锻造队伍、服务群众上全链条发力,不断夯实党在社区治理的执政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原则,强化顶层设计,成立县处级领导任一把手的义合美新城党工委和管委会,高规格配备2正4副班子队伍,科学设置“四办一中心”5个工作机构,核定干部编制30名,招聘社区工作者21名,配强组织力量,为加强社区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健全组织体系。为实现党群共治、服务群众目标,优化“六位一体”社区治理体系,张北县在义合美新城成立4个社区党委,下设16个党支部,组建26个楼栋党小组,整编制划转11个整村搬迁村党支部,建立“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四级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了社区到楼栋单元党组织全覆盖,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党的组织体系同社区治理架构实现有机融合。

  建立红色阵地。新建“1+1+11”党建服务中心,面积约为4800平方米,有效整合党建、行政、卫生、计生、法律等功能,实行党建办公室协调抓总,综合服务党群室审核办理,11个整村搬迁村党支部专职专办,做到标牌标识全统一、工作制度全上墙、服务标准全提升;树立小窗口、大服务理念,在行政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将户籍管理、民政残联、社会救助、劳动保障、就业服务、计划生育、文教卫体等9个民生领域100多项高频事项进行整合,实行集中办公,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健全机制

  握紧社区治理指挥棒

  义合美新城集中安置了全县搬迁群众8711户22295人,占全县集中安置总人口的82.91%,涉及搬迁村庄140个。为切实做好搬迁群众后续管理服务,张北县委针对义合美新城搬迁人口多、老龄化严重、居民法治意识薄弱、村民正处于向居民转变的过渡期和转型期等特点,逐步探索出一条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深度融合的治理新路径。

  搭建共治平台。树立“大党建”思维,建立“工委直报县委”绿色通道,及时召开县领导现场办公会11次,协调城建、土地、供电、医疗、教育等职能单位限时办结,帮助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等重大民生问题42个;由新城党工委牵头,统筹40个部门召开协商会议23次,协调解决区域内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381个,有效推动基层党建上下贯通、左右连通,实现资源统筹整合、供需对接互动,促进基层治理网与区域共建网双网融合,打通社会治理“中梗阻”。

  实行共管机制。积极推行“四位一体”工作模式,社区党委当好“主心骨”,发挥社区治理主导作用,统筹协调社区各方资源,召开专题会议研究18次;社区居委会做好操盘手,一线处理具体事务159件;业主委员会承担联络员,承上启下发挥纽带作用,反映解决居民诉求280余件;物业公司充当执行官,接受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领导,直接服务居民群众1890余次,形成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合力,有效增强了社区党委统领推进社区建设的能力水平。

  推行网格管理。建立“管委会—社区居委会—网格长—网格员(楼门长)”四级网格管理体系,推行网格管理三三制,即实行工委领导包片、社区干部包楼的工作包联制,建立分类处理、逐层上报的问题反馈机制和定性分析、定量打分的考核考评机制,将网格内党建、维稳、应急、社保、卫生等各领域工作统筹起来,打造社区治理“全科网格”,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截至目前,累计走访社区居民560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82件,办理各类便民服务事项1560人次。

  整合资源

  开启社区治理金钥匙

  张北县坚持以整合资源力量搭建平台、拓宽致富路径为关键点,在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基础上,探索“党建+企业+集体经济+N”发展模式,提供劳务输出、蔬菜种植、物业管理、社区保洁等工作岗位,激发社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延伸拓宽产业链和就业面,促进三产融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持续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通过政府招商、定点帮扶、企业支持等方式,统筹整合驻村帮扶、国办、东西部协作、社会帮扶等四方力量,健全“全域覆盖+精准对接”的帮扶机制,在安置区周围2公里以内配套启动一系列发展周期短、群众参与度高、扶贫效果好的后续帮扶产业项目,成立忠信马铃薯合作社,就近吸纳300多人就业;引进东西部协作西瓜种植项目和河北亿农蔬菜净加工项目,产能每年达2万吨,安排就业岗位700多人;投资360万元建成箱包厂,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截至目前,义合美新城搬迁户就近实现就业达3568人,全面解决贫困搬迁群众就业难题。

  持续发挥“红色基金”保障作用。重点安排有集体经济收益的产业项目,将周边配套产业项目贡献的集体经济收入统一管理,设立“公益基金池”,统筹义合美新城箱包加工厂7%的年租金收入、净菜加工项目年租金300万元、800个西瓜大棚的棚均800元的租金收益,整合集中光伏分配资金,全部用来助力公益基金,增强造血功能,合理二次分配,保证治安巡逻、清洁员、楼栋长等384个公益岗位的劳动收入,为保障居民收入提供坚实基础。

  持续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坚持把维护搬迁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后续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新“三化、五全、三不变”工作方法,推进村民居民化、资源资产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土地全流转、资产全托管、就业全覆盖、社保全兜底、户籍全落地,保持农村集体土地权属不变、涉农惠农政策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等工作举措,新建6.4公里柏油路、10千伏配电专线工程等,实现水、电、路、气全部畅通;配套占地24亩的六轨制完全小学、占地20亩的幼儿园、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的社区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解决搬迁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稳步推进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确保群众搬得放心、住得顺心、过得舒心。

  搭建平台

  唱响社区治理合奏曲

  入住新城社区的搬迁群众以前大多生活在农村,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生活环境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正处于思想的塑造期和行为的改变期。义合美新城党工委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持续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充实居民业余生活,打造美好和谐社区,增强辖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志愿活动提振精神。联合文广新局、司法局、文联、妇联、老干部局等县直单位,组建6支文化宣传队,开展“文化下乡”“送法入户”“爱国电影展播”等文化宣传活动100余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鼓励搬迁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从思想和生活习惯上主动融入社区;团县委、县医院、工商联和各类社会组织推动成立志愿服务队11支,组织开展义务理发、健康义诊、清理小广告等活动300余次,社区居民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不仅美化了小区环境,还增强了居民的文明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家园意识;情趣相投、爱好相同的搬迁群众自发组织,成立广场舞秧歌队23支,吸引广大居民茶饭之余积极参与,坚持每晚排练一小时,既锻炼身体,又加强交流,增进互信、激发活力,有效促进社区和谐。

  移风易俗倡导新风。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我先行”“单元清洁保护环境”等主题活动,制定《义合美新城居民公约》,充分利用微信群、小喇叭等形式征求居民意见,激发大家积极参与、自觉践行的主动性,提高搬迁群众的认同感;经常性开展“三讲一改一树”,每年举办“文明守信”“遵纪守法”先进户表彰活动,组织“身边好人”和“最美新城人”人物评选,选树典型,传播正能量,大力弘扬传统美德。通过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改变生活习惯,树立社会新风,引导群众向上向善,营造办好事做好人良好风尚,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便民服务温暖人心。充分发挥楼长、社区党员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岗作用,对部分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搬迁村群众,由社区选派楼长或社区党员,为居民代办低保、社保、医保,提供人性化代办服务;实行“三必到四必访”,居民有突发事情、有不满情绪、有家庭纠纷必到,对困难家庭、住院病人、失能人员、孤寡老人必访,提供“保姆式”志愿服务;开发“便民义合美”微信小程序,开通义合美新城微信公众号,开辟智慧党建、物业服务、便民服务、就业服务四个板块,为搬迁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线上服务;在安置区内安装门禁识别、无死角监控、智能呼叫系统,将监控同步接入网格化智能服务管理平台,构建全天候、无死角动态感知系统,提高应急预警预防能力,为居民安全保驾护航,提升搬迁群众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