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建立“五一三零三”乡村人才定向培养工作体系,即各镇(办)有一个田间学校、有一个产业示范基地、有一名领军人才、有一支技术队伍、一村一产有一名技术员,每村储备高素质农民人才30人,每村打造3个产业示范户。通过培训指导、观摩推广、科技示范等方式,形成多部门协同、多资源聚合、多力量参与的乡村人才定向培养工作格局,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需求调研、学员遴选、跟踪服务,组织模拟技能实践,满足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通过技术传帮带、大户带小户、产业作引领,实现乡村人才培训整村全覆盖,带动区域产业适度规模发展,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形成各方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合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培养学习型农民
在旱地里种“金子”
临近中秋,阳关灿烂,望着长势喜人的200亩红薯地,樊兆祥格外高兴:“今年又是个好收成,这两天我就找老乡帮忙挖。临近节日,这些红薯早被人预定了,走亲访友正合适!”
今年45岁的樊兆祥是三原县大盘村的村民,也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能人,靠着种地,他年收入能超过50万元。樊兆祥是返乡发展的农民工,也是当地“田间学校”培养出来的高级职业农民。
前些年,城市发展迅速,很多农村人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樊兆祥也曾是其中一员。仓管、建筑工、“蜘蛛人”,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樊兆祥的年收入也不过几万元。后来,大盘村脱了贫,许多新的发展机会涌现。2015年,樊兆祥回到家乡,并前往三原县“田间学校”学习红薯种植技术。一期课业结束后,樊兆祥拿出了多年积蓄,承包下200亩地。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摸索,他掌握了种植红薯的核心技术,年收入达到了30余万元。
三年前,尝到学习甜头的樊兆祥,再次来到“田间学校”深造,这次他选择学习种植花椒。“老师说,韩城花椒麻,我们这里的土质种出来的花椒香。但咱祖祖辈辈都没种过花椒,我就仔细学习、认真实践,先包了100亩地下了苗。”樊兆祥算过一笔账:“100亩花椒,以地养地,套种大豆、油菜等其他作物,所得利润完全能承担种花椒前三年的成本。”
在樊兆祥的地头,还有四畦特殊的实验田,“西瓜红”“紫罗兰”,一行一行立着不同的标识牌。“老师教的理论是一部分,我还要亲自试验,看家乡的土地适合种哪种红薯,哪种口感好、收成高,我试出来最好的再让乡亲们去种。”樊兆祥说。
“我们不仅要给参加‘田间课堂’的村民教授怎么种植、如何养殖,更要培养好一种乡风,那就是种庄稼要严谨,做事情要一步一个脚印。”“田间学校”校长任金玉介绍说,“‘田间学校’不仅要把技术教给大家,更要将爱学习、爱钻研、求真务实的精神注入到乡亲们的心里,通过技术传帮带、大户带小户、产业作引领,实现乡村人才培训整村全覆盖,带动区域产业适度规模发展。”
做好电商深度培训
互联网成为“新农具”
“叮咚!”又有新订单进来,王博打开后台进行签发。在某电商平台上,他的“一分地果园”农家小商铺已经小有名气,自家种的20亩苹果、同乡种的蔬菜、柿子等,都在这里推介出售。
“最近柿子卖得很好,很多已经断货了。这个月光苹果就卖了10万多元,今天截至目前已经有了1万多元的订单。”王博熟练地操作着后台,认真盯着实时记录的数据。
38岁的王博多年前在南方一家工厂上班。几年前,他为了照顾家中老人孩子,选择回到西安打工。当得知三原县“田间学校”开班时,王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前去听课,并选择了自己很感兴趣的电商课。这一听,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如何运营、怎么管理……王博记了满满一本要点。不久后,他便辞掉了西安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创建自己的“一分地果园”电商小铺。“月入6位数,还是可以的。”王博高兴地介绍说,“我现在不仅卖农产品,还帮中粮这样的大企业调货,算是个小小的供应链吧。”如今的“一分地果园”建成了标准化冷库,合作社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王博成了远近闻名的“电商达人”,用自己所学带动当地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据介绍,三原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依托示范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具备条件的村阵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一批“田间学校”、产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示范户;组织县级部门将政策、经费、人才、技术等资源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聚焦倾斜,吸引农业科技、农村政策、乡村文化发展的优秀科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担任兼职帮扶指导教师,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按照行业特点、产业发展、群众需求,制定培育计划和实训实践方案,对入库乡土人才分批分步实施定向培训,打造一支熟练掌握标准化生产服务、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现代信息技术本领和农产品营销指导的技术人才帮扶队伍。目前,已累计开展包括电商培训班在内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64个班次,累计培训人员2万余名,孵化企业及个人191家;全县已有53个贫困村脱贫,每个村已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3人以上,全县致富带头人累计180余名。
“近年来,三原县坚持把电商培训作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以县人社局、商务局、乡村振兴消费帮扶、电商企业等为组织主体,分层次、全方位进行培训,让特色农产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驶向更广阔的市场。”“田间学校”校长刘江说。
刘江介绍,根据不同人群对电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培训体系分为初级培训、跨境电商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培训。截至2021年8月,共计培训7649人次,其中贫困户累计培训273人次,初、中、高级电商共计培训4713人次;跨境电商培训已完成11期共计364人次;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已完成9期,共计934人次;电子商务深度培训已完成26期共计1638人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网络直播形式组织在线直播电商培训6场,3008人次观看。
好机制留住好青年
为乡村发展建立“人才库”
新兴镇位于三原县北部塬区,干旱缺水一直制约着这里的发展。2014年,刚大学毕业的85后青年赵湖北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去一线城市就业,而是回到老家进行奶山羊养殖。此前通过调研观察,赵湖北对乡村发展养殖业很有信心,并坚信大有可为。
虽然赵湖北家里以前养过肉羊,但规模较小,且奶山羊与肉羊的饲养方式完全不同,怎样分居、如何看护,都有不少学问。“田间学校”培训班则让赵湖北掌握了丰富的养殖知识。
几年下来,赵湖北的养殖产业越做越大,随后他又学习了如何利用羊粪、光伏发电的技术,还开展了奶山羊养殖及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与销售。
从“大学生”到“羊教授”,现在的赵湖北也成了能开课、能带学生的专家。塔凹村脱贫户石刚凹家养羊缺技术和销售渠道,赵湖北不仅为其提供技术服务,还为他援建羊舍。如今,石刚凹家拥有30只奶山羊,加上其余增收项目,年收入达10万余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村道路被封,养羊的饲草饲料进不来,赵湖北从自己的合作社调配20多吨饲草预付给养殖户,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乡村人才培养的主体多元、涉及面广,抓好乡村人才振兴,要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着力推动形成乡村人才培养的工作合力。”三原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荣介绍说。
据了解,三原县建立的“五一三零三”乡村人才定向培养工作体系,按照行业指导、属地管理、共建共享、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制定《三原县农民田间学校认定管理办法》《三原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制度,每所“田间学校”固定技术辅导员,负责指导教学活动,建成集教学、实训、科研、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田间学校”、实训基地,旨在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乡村人才培育资源进行统筹部署,通过“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延伸覆盖至村和组,加强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养,不断培育领军人才、农业产业技术队伍,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通过技术传帮带、大户带小户、产业作引领,培养出一支能够熟练掌握标准化生产服务、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现代信息技术本领和农产品营销指导“不走的”技术人才帮扶队伍,实现乡村人才培训整村全覆盖,带动区域产业适度规模发展,以人才力量推进乡村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