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1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大漠深处清泉幽

■赵利辉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1月10日   第 16 版)

  从甘肃敦煌南行五公里即抵鸣沙山。此山由积沙所成,峰峦危峭,比石山更有过之。人登山而沙鸣,沙子随足颓落。但经宿风一吹,沙丘便辄复如旧。山麓下一泉,渊渟澄澈,形如偃月,宽约四五丈,长十五六丈,即月牙泉也。

  

  这一湾泉神奇,四面皆流沙,绵亘古今,终不为沙所掩。山上的沙,就算偶被大风刮了下来,亦不会落入月牙泉中。泉水极清澈,不染纤尘,涟漪洁洄,碧波荡漾。更神奇的是,月牙泉久雨不溢,天旱不凋。旧时当地人不解,故而有月牙泉“地脉接昆仑,源通星宿海”的神话传出。

  

  旅人牵马从月牙泉边走过,那么,一马就变成了二马。碧水如镜,叫人分不清真马与倒影。传说汉武帝时,在月牙泉边出现了汗血宝马,体态魁伟,骨胳神俊。清代诗人朱坤《月牙泉歌》云:“房星当年水底过,失群天马出清波。”其实,“天马”的故乡是在大漠深处的大宛国。公元前101年,西汉将领李广利征大宛国,特选了数千匹汗血宝马带回长安。汉武帝大悦,写下《西极天马歌》:“天马徕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月牙泉中不只有传说的“天马”腾空而出,所产的铁背鱼、七星草,连同鸣沙山的五色沙,更是被西北人称为月牙泉“三宝”。铁背鱼,其背带黑,僧人好生,禁止垂钓,故人不知其味。月牙泉边遍生的七星草,传说可治恶疾;民间采之无妨,春风起,又会生出一大片来。泉的西端苇荻丛生,为沙雁、盘雕栖息地所在。它们不时飞旋于月牙泉的碧波上。岸边依依垂柳,随风摇曳;静止时任凭日晒,不失颜色。沙山、孤泉、芦花、垂柳、飞鸿、落日……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景,漫漫黄沙中有此一水,自然造化之神奇,令人叹为观止。夜宿鸣山寺,万籁俱寂,我隐隐可听到地底发出的汩汩水声。原来这一带是党河的古河道,地下潜流汇集,泉水不断得到补给,因而永不枯竭。

  

  万古寂寥的腾格里沙漠,在漫长岁月中,孕育了鸣沙山和月牙泉。“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它们既是干旱与滋润的相映,也是阳刚与柔美的衬托。我在第二日的旅途中,遇到一位当地的牵驼人。他告诉我,月牙泉的水已快要枯竭了,我听到的其实是人工注水的声音。牵驼人的无心之言,几乎要击碎我昨夜的梦。显然,他不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却是个诚实的人。我们互换了坐骑,并辔而行。我耳边响起的驼铃声,叮铃叮铃,仿佛穿越时空,从远古到现代,一声又一声,像是在叩问着什么。我的心里好似丢失了某样东西般,生出一种莫名的惆怅。

  

  沙漠上的骆驼看着高大,却十分驯顺。它们驮人时,先跪在地上,待客上了驼峰,四腿先后相继站立;下客时,先跪前腿,继跪后腿,十分稳妥,丝毫没有不安全之感。我对此十分好奇,遂问。牵驼人指着骆驼的鼻子说,骆驼最具痛感的地方是鼻梁骨。他预先用烧红的铁棒在骆驼鼻梁骨上打出一个小洞,再将光滑的红柳木穿进洞中,两端留一定尺寸;拴上绳子后,红柳木就成了调教骆驼的“紧箍咒”。如果骆驼不听话,牵驼人绳子一拉就会触碰到红柳木,骆驼立刻会疼得受不了,就不得不听人使唤了。骆驼每天只进食一次,能挤出大量的时间劳作;驼峰里的脂肪能化为代谢水,以解饥渴。所以骆驼特别适合在沙漠中驮运客货。牵驼人说,当年政府动员大家买骆驼,为月牙泉的游客提供乘坐服务。但一开始,很多人心里没底,并下不了购买骆驼的决心。这位牵驼人发觉这是一个既省力气又赚钱的行当,就率先自购了一峰骆驼。虽说骆驼的食量大,饲养成本大,可比起收入来,还是很划算。“我就是靠月牙泉吃饭的,你说,我能不爱月牙泉吗?月牙泉要是没有了,我活着还有啥意思?”临别,牵驼人送还我的马匹,执意不收我的钱。他说,看得出我是留恋月牙泉的。

  

  感受沙漠之苍茫,体验生命之相守,我亦从心底原谅了牵驼人的残忍,大抵动物的驯服和人类的离别一样,都是痛苦的,不去触碰它,就不会伤害到自己。我顾了一眼远处的月牙泉,打马直奔回家的路上去。

  

  白马啸西风,身后,黄沙万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