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艺术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1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书法家杨连福:

如向日葵般吸取书墨柔光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 灿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1月10日   第 15 版)

  杨连福为书法爱好者题字。邢 灿摄

  杨连福书法作品。受访者供图

  人物简介

  杨连福,现为中国回族学会书画摄影艺术委员会主任。其自幼酷爱书法,工作之余潜心研习书法艺术,从唐楷入手,求教于国内著名书画家张有清;勤于在读、临、看、写中悟出艺术风格,在结体用笔上探索规律,并将书法中的分间布白、伸缩顾盼、相背揖让、方圆轻重与提高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杨连福著有《连福学书》《蕙风留韵诗选》《杨连福书法集》等系列作品;部分书法作品受到法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莫桑比克等国收藏家青睐。

  

  “见贤思齐”“海纳百川”“厚德载物”“有志者事竟成”……日前,在河北省三河市举行的杨连福书法品鉴会上,一幅幅法度严谨、古朴雄厚的书法作品,令在场的艺术爱好者称赞连连。

  现场,杨连福正聚精会神地题字,书案上满放着毛笔、印章、砚台……待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近时,一幅“耕读传家”的书法作品已然完成——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端的是一幅好字。

  欲学好书法

  先敬畏古法

  “书法,源自对美的极致追求。”杨连福回忆,自己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时,老师板书写得很漂亮,就像印刷上去的一样。每次上完课后,同学们都舍不得擦黑板。

  老师漂亮的板书,在年少的杨连福心中播下了书法艺术的种子。也是从那时起,看到好看的字,杨连福就想“占为己有”。

  “当时流行看小人书。我看到同学的小人书封面上的‘杨’字很好看,就用白纸蒙到封面上把字描下来,再把描有字的白纸用来给课本包书皮。这样只要我一拿起课本,就能看到上面的‘杨’字。”杨连福回忆道。

  见杨连福这么喜欢写字,父亲专门去了趟北京为他买回一本《实用美术字手册》。“看了书我才知道,原来自己喜欢的‘杨’字字体叫隶书,进而又了解到‘蚕头雁尾’‘一字只能有一个雁尾’等书法知识。”杨连福说。

  再后来,杨连福攒钱买了一支毛笔写“大仿”,即模仿着字帖上的字写到作业本上。等老师批改完后,杨连福发现书法作业被画了很多红圈,以为是自己没写好,立刻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没了精神。后来他才知道,画圈的字是被老师认可的字。

  参加工作后,杨连福对书法美的极致追求并未止步。在朋友的推荐下,杨连福拜师书法家张有清先生。后者是北京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杨连福回忆,有一次为了显示自己学有所成,用斗笔在四尺宣纸上绕了一“龙”字。“原以为张先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后会很高兴,没成想看完后,他脸色一沉就要撵我走。”杨连福说。

  当时,张有清语重心长地告诫杨连福,学习经典方能一通百通。碑帖历经成百上千年流传到现在,证明它有生命力,是得到代代书法大家一致认可的。学书法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底,想着投机取巧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老师的这番话让杨连福明白,学习书法无捷径可走。此后,杨连福选定名家碑帖潜心临习,扎扎实实深悟勤研;在传统书学中吮吸甘露,并将其化为自己的营养。他的书艺也因此日益精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

  习书还需字外功夫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在采访中,杨连福再三提及,只有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才能写好书法。其书法作品很多取材自《道德经》《论语》《易经》等传统文化经典。

  对此,杨连福举例说:“写‘上善若水’,就需要系统学习《道德经》;写‘见贤思齐’,就需要深刻领悟《论语》;写‘厚德载物’,就需要深入理解《易经》。”

  杨连福认为,对传统文化养分的汲取并不局限于书籍。太极拳和书法看似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前者属体育,后者属艺术。但其实两者在文化上属于殊途同归,存在诸多异曲同工之妙。

  在杨连福看来,笔画可长可短、可正可斜、可曲可直、可粗可细,它们之间又有种种不同的搭配形式。所以在书法艺术中,字的结构是千变万化的,好比太极拳推手和散手的变化无穷一样。

  书法,可以带来什么?不同时期的书法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题笔阵图》中提到:“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奕也。”苏轼将书法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方式,作为一种摆脱世事烦恼、实现自我完善的审美手段。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认为:“唯有写字,在注意不注意之间,略以要想收摄身心写字,写字是一个最好的法子。依我看来,写字虽不是第一项的娱乐,然不失为第一等的娱乐。”他将书法视为第一等娱乐。

  在杨连福看来,学习书法的过程是感悟生活、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处理好黑与白、软与硬、上与下、前与后、轻与重、急与缓、大与小等的关系,不仅与书法有关,也与修身、与日常工作有着密切关系。

  “书法即抽象又现实,是一种美。书法在黑白之间提醒我,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偶遇烦恼时要平心静气。在日常工作中,我借鉴收放、轻重、大小、虚实、长短等书法艺术来提高个人的领导艺术。”杨连福说。

  传承红色文化

  赓续精神血脉

  从2010年起至今,杨连福利用休假等业余时间,以“追逐阳光”为主题,接连举办了包括“追逐阳光——走进河北”“追逐阳光——走进太阳城”“追逐阳光——走进延安”“追逐阳光——走进红色沂蒙”在内的多场个展。

  杨连福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以“追逐阳光”为题,是因为没有阳光,世间万物就没办法生存,我们要像向日葵那般,头朝太阳,追逐阳光。唯有追逐,方可前进。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参展作品内容除了选自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外,还包括“老三篇”、《国际歌》等红色经典。“老三篇”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写下的三篇经典之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的统称。

  在杨连福看来,“老三篇”不“老”,“老三篇”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法宝。它们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文章写得精炼而实在,看起来都是平民言语,听起来都是工农大实话,实际上其中渗透的哲理十分深刻。

  让杨连福印象深刻的是,在陕西延安举办的书法展上,一位年事颇高的八路军老战士端详着每一件作品,久久不愿离去。当老人得知杨连福是展会作品的作者时,激动地握住杨连福的手说道:“想不到还有书法家写‘老三篇’和《国际歌》,谢谢您!看完您的作品,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