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2年01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江南如画图,一生走不出

——读周华诚“江南三书”系列散文集

■阿 敬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1月03日   第 23 版)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哲学家、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花费数月,我才囫囵读完浙江作家周华诚的“江南三书”系列散文集:《寻花帖》《春山慢》《廿四声》。之所以说“囫囵”,实是一种钦羡中的讶异,愉悦中的纠结:这样的文字,是多久不曾读到过了呢?“浅尝”定然与我内心深处的繁管急弦无法合拍,而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般的“吞食”,更无异于暴殄天物吧。古有五柳先生言其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虽不敢自诩为周华诚的知己,但其文之美,细品慢嚼间,竟觉多有会意,以至“欣然忘食”,不管流年度……

  “江南三书”,书页间氤氲的是江南烟云,文字里跃动的是江南心跳,骨子里流淌的是江南情怀……诚然,作家的笔下总会闪现着故乡的影子,虚构的小说如此,“非虚构”的散文更是如此。周华诚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小半生的岁月皆于江南的时空流转里“行行重行行”。江南,自然在其生命中留下了深刻明晰的印痕:微雨杏花,惠风和畅,如画的乡野,如歌的四季……一方面,这是仅属于周华诚的颇具私家色彩的地理上的江南;另一方面,当江南的山水、江南的风情、江南的生活等化为文字,婉约在万千读者的眼眸、心田,那江南就成了所有人温暖可触的梦,一若灼灼艳阳般化为精神的永恒。

  “作为散文的文字,是生命状态的一种呈现。所以它不是目的。做饭,种田,饮酒,看花,写字,画画,都是日子的鲜活可爱。依我看,散文不过是借题发挥。”周华诚在书之总序中坦言。从《寻花帖》一册来观,我们或会慨叹,作家原也是“俗人”啊。4辑文字,依例没能脱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庸常、琐屑,尽管,其更多的篇章书写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韵致、雅趣。然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日子的味道总源于自我酿造,作家的不俗之处,恰在于拥有“借题发挥”的眼光、智慧与心性,以至行文,每如山溪奔流,晓畅淋漓,淙淙然,晶晶然。随举一例:“笋之味,冬笋在厚,春笋在鲜。食冬笋,宜大雪封山,围炉煮笋,大块的冬笋煮大块的咸肉,大碗喝杨梅烧酒。笋也厚,酒也厚,人也厚,小日子就富贵。食春笋,则宜小炒,宜煮汤,宜赏春花,宜品新茶。故,笋也鲜,人也鲜,景也鲜,满眼都是清新。”寻常的人间烟火里蕴藏着无尽的诗意与美好,平淡的悲欢岁月里镌刻着生活的感动与温馨:《苔痕》《鱼鳞瓦》《插花记》……江南俗世,万种风情,一册《寻花帖》,点燃了你我隐秘的渴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于《春山慢》一卷,似可用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的“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两句来概括。“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应该是周华诚的常态追求。3辑作品,起止都在浙江大地,或飘流水上,任意东西;或行吟山林,探幽寻芳。江南大地的灵秀、曼妙、苍翠、恬谧,以及广博、古朴、绵厚、悠远等,均在作家笔底一一呈现。你瞧:“我们每天生活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多么向往寂静。然最大的寂静,应该包括——虫鸣,水流,鸟语,花开;以及——树叶坠落割开空气,林中坚果落地震动山谷,空山人语响,远寺钟声慢;还应该包括——炊烟直上,雾渐起,蝴蝶扇动翅膀,小鹿蹑脚走,太阳下山,狐狸精在书页间徘徊。”周华诚在开篇便微笑着“送你一间流水”,你是否已醉溺其间?且醒醒,看山水多情,一路随着作者的脚步蜿蜒至城镇:嵊州、杭州、乐清,东梓关……而城镇呢,虽然无言,却又记取了一个个在历史时空里永远闪亮的名字:魏源、苏曼殊、茅以升……江南多少事,都付烟雨中。但无论社会怎样变迁,那些城镇的精魂,永远都会有传人小心翼翼地守护下去吧。那些“有故事的人”呢?他们于人生起伏间书写的时代传奇,亦会因有文化、喜思考、乐于探究又极富见地之人的慢慢走近、悄悄瞻仰与静静书写,而变得更加生动、闪亮、不朽……

  周华诚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西湖。”《廿四声》一册,记录了作家一个人“孤独的修行”。说“大隐隐于市”也好,说效仿那个写《瓦尔登湖》的梭罗也罢,实际上作者并不感到孤独,反而很享受与西湖、与季节的每一次约会。从初抵杭州的白露时节,至天气微凉的处暑之日,24个节气,24篇散记,细腻、真挚、接地气、富诗意,且自成腔调,正如文学评论家成向阳所赞叹的:“这腔调有魔力,如同幻术,如同春天的细雨,一滴一滴慢慢催开眼前的花朵。而那份从容、宁静、和缓,也正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该有的样子。”个中滋味究竟如何,还请诸位自阅之、咂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