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网红街道改造更新,为何有店兴旺有店衰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02 版)

  背景:

  

  近日,有媒体报道,上海市愚园路经过六年多的更新改造,走红的店很多,关掉的店亦不少。报道指出,90后开的潮牌集成店火了,特色书店却关了;运营方为居民度身定造的网红菜场黄了,居民对菜场的时尚设计并不买账,倒是从梧桐树下搬进室内的小吴鞋匠铺、小赵裁缝铺留存了下来。让人惊喜的是,这条路上开了30年的老伯伯内衣店、16年的兰之物语等小店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电商的冲击下依旧坚挺。由此引发人们关注:城市一轮轮更新迭代中,什么样的店才经得住考验?保持市井活力的密码是什么?

  

  @许育:城市街区改造,不仅要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还要留存一方街区居民的情感记忆和体验。这样的城市改造,彰显的是人文情怀,更是管理者对人民群众真实需求的尊重和关怀。

  

  @郝小图:街道改造更新应该遵循居民自愿、各方参与的原则。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并不能长期保持市井活力,更在于是否充满人情味儿。街道改造要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保留那些代表日常生活真实性的生长细节,让市井烟火与现代繁华共生。

  

  @高燕:不管是上海的愚园路还是北京的杨梅竹斜街,亦或是成都的镗钯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带着城市本土文化和历史印记、生活气息浓厚、入驻了一批有人情味的社区店。

  

  @上观新闻:人是城市的使用者,是街区的使用者。小吴鞋匠铺、小赵裁缝铺、老伯伯内衣店为何能在时间的冲刷下留存下来,就是因为它不仅满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更关乎一方街区居民的情感记忆和体验,留存着街区不断新陈代谢、保持市井活力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