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中国城市报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三方测评鱼龙混杂 公信力渐失如何挽回

■张玉胜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02 版)

  近日有媒体报道,篮球运动爱好者董林(化名)没想到,他连续刷了两天某第三方测评平台发布的评测视频,最后花620元买了一双视频博主鼎力推荐的“又帅又能打”的球鞋,一场篮球赛结束后就严重开胶了。媒体调查发现,目前第三方测评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少测评机构自立标准,给商品做评级、认证或推荐,难言科学与公正。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第三方”解读为中立、公正、权威、专业等的代名词。第三方测评是有别于开发者或用户所进行的独立测评,旨在保证测评工作的客观与公正。近年来,第三方测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背后逻辑是切中了消费者面对众多商品时选择困难,以及来自对商品功效、安全、服务、价格等方面多重考虑的焦虑。

  

  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第三方测评异化为“乱评”。当下这种鱼龙混杂、毫无章法的测评乱象,非但不能为人们的商品选购提供助益,反而会产生误导、添乱的负面效应。这显然重挫了人们对第三方测评的社会公信力,也扰乱了和谐公平的市场秩序,更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盘点第三方测评乱象,主要表现为缺乏准入门槛、自定评测标准、大搞虚假测评、检测过程缺乏监督以及人为因素、随意性大等多个方面。由于从业资质缺失,随便什么人、什么组织都可自诩“第三方测评”,录放检测产品视频;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导致第三方测评自说自话、各行其是,角度不同,目的各异,评测结果也大不相同;其中,更不乏虚假测评、盲目推荐的功利行为。

  

  拥有一批公正无私、按章办事的第三方测评平台,在促进消费品市场规范有序方面不可或缺。毕竟这种独立于交易双方的第三方测评,既能给消费者选购商品提供更多参考,又可对企业进行监督,倒逼其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因此,发挥其独立、权威的“黑包公”功能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的管理缺失,让一些第三方测评平台享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角色,有的背后甚至是拥有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公司团队在运营。此等商业模式不仅很难保证评测的公正性,而且极易滋生虚假测评、不正当竞争的市场隐患。

  

  拿什么监管第三方测评平台的科学与公正,已成亟待破题的民生忧虑。一方面,要确保其独立、中立的特性回归。要通过制度设计,设置第三方测评的从业门槛和执业资质,促其与实体企业脱钩、切割,做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敬业“裁判员”。另一方面,要设立科学、统一、权威的测评标准,规避各吹各号、各定各调的“乱弹琴”状态,让第三方测评有章可循,也便于其对标、对表。

  

  徒法不能以自行。有了资质与标准,还需政府管理部门的强力监督,让资质把关和标准践行落到实处。要对第三方测评实施法治化系统治理,引导行业向上向善,夯实企业主体责任、督导行业自律,强化责任追究;要完善落实公益诉讼制度,更好发挥消费者组织和检察机关的积极作用,以快速高效的重拳出击惩戒涉及众多消费者的各类侵权行为,并以巨额惩罚性赔偿达成震慑、警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