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副刊

中国城市报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荒废与新生

■张金刚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11月22日   第 24 版)

  当我转过山头,造访那道山脊之上蜿蜒的明长城遗址时,心中顿生雄壮、悲怆、苍凉之感。登上长城,站在垛口,我细细抚摸石条的纹路、感受青砖的沧桑,体会石与石、砖与砖之间紧实的贴合度,由衷地钦赞古人技艺的高超,可又隐隐约约听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声声长叹。

  是呀,长城荒废了!那道曾为战而生、保家卫国,令无数将士为之抛洒热血、誓死坚守的长城,荒废了、颓败了!只有荒草、冷月、野生动物相伴,长城成了一位功成归隐、伤痕累累的山野遗老,成了一道雄冠群山、与天比高的大地景观。可家国安定、百姓安居,不正是长城一生固有的美好夙愿吗?我想,见到如今美好的人间生活图景,长城也应是欢喜的、欣慰的。

  望着连绵山峦,听着猎猎风声,一种精神附体的豪迈、一种风骨浸润的力量,令我振奋不已。我分明知道有许多长城文化研究者、爱好者,一直在追寻、记录、解密着我家乡的这段明长城,全力给予其和平年代的至高尊严。从前,长城守护了我们;现在,该我们守护长城了。虽已荒废、不复当年雄姿,可长城在我们心中永远岿然、伟大,并已融入我们的基因和血脉之中。

  辞别长城,我走入附近一座村民搬迁后留下的老村。时值初冬,北风瑟瑟,我沿着石板路在依山势错落而建的瓦屋间漫行,似是穿越回岁月的深处。

  谁家的狗儿厉害地叫着,主人撩帘喝住,热情招呼我进家坐坐;谁家檐下的灶上炖着一锅肉,香味儿搅得我不由放慢了脚步;谁家男人正斥责孩子,女人跟孩子一起“嘤嘤”地哭,埋怨着男人;村口老槐树下的石凳上,坐着边剥豆荚边扯闲篇的老乡,你一言我一语,与鸟儿的欢鸣应和着……我意欲凑前,可眨眼间一切散尽,只余枝头的鸟儿唱着孤独落寞的歌儿。

  与我一味在幻想中叹惋村落的萧条不同,在途中邂逅的几位摄影师却如逢胜境般惊叹道:“这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他们手持“长枪短炮”拍摄一番,或将令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老屋、石器、树木、花草等古朴事物红遍网络。一位摄影师说:“处处皆美景,可以把这里打造成咱的摄影基地。”我一时兴起,应和道:“那这老村庄可就复活了!不远处的山上还有段明长城,可一并开发打造。”从采风创作到作品展览,从配套建设到引流营销,我们身在“画”中,聊了不少,言谈中仿佛看到寂寥小村又热闹起来的景象——既有熙攘的游客拍照玩耍,又有周边的原住民回访怀旧。

  回来后,我思考着一个问题:此时的荒废,难道就真意味着永远荒了、废了?我看倒也未必,大可乐观地将其看作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着;或者,它们只是暂时沉入岁月的水底,有朝一日遇到时机便可重见天日。

  “半亩方塘”是闹市静隐的一家网红书店,我也是慕名前往打卡的。店内摆满书的书架很高,直逼屋顶;楼梯、台阶也被设计成阅读空间,吸引诸多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静坐览读……整个场所书香氤氲,静谧舒适。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年前,这里还是个荒废多年的老锅炉房,有情怀的店主将其接手打造成书店,盘活了城市遗迹,成就一处诗意有品的雅致之所。

  这使我不禁想起由荒废工厂华丽蝶变成知名文化聚集地的北京798艺术中心,真乃“化腐朽为神奇”。这样的例子,我家乡也有:新中国建设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三线厂——前进机械厂曾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厂子迁走后,原厂址先是成为阜平县职教中心,如今已被规划为“前进文旅小镇”所在地。随着小镇的建设,机械厂旧址亦将迎来荒废之后的“第二春”。而那些存在于岁月深处、同样荒废多年的水泥厂、化肥厂、老粮站、老校舍等,或许也在清冷中静待着新生。

  我在基层采访时,识得了一位当年晋察冀文艺宣传队的陈奶奶。她从村干部任上退下来后一直赋闲在家,曾开玩笑说自己一度成了“废人”。近些年,县里、镇上注重挖掘本地红色文化,相关工作人员多次登门慰问陈奶奶,并向她请教一些历史细节。这重燃了她年轻时的文艺激情,“荒废”几十年的文艺表演记忆和技能又被重新拾了起来。

  由陈奶奶口述,她儿女整理了厚厚一沓回忆录;陈奶奶近80年前曾为八路军表演过的霸王鞭,又被她“哗啦啦”挥舞起来,招式、步伐犹似当年;她自编自演了一段快板书,节奏明快脆爽、唱词朗朗上口,感情饱满地歌唱新时代、歌唱幸福生活。我为95岁仍登台表演的老文艺人陈奶奶点赞,她笑得灿烂如花。

  前些年,阜平县计划建设一家博物馆,向全社会征集有年代感和故事性的旧物。数月内,县城、乡村中荒废多年、无人问津、“蓬头垢面”的“老古董”们,都大模大样、名正言顺地入了博物馆。八仙桌、太师椅、泥火盆、破箩筐、搪瓷缸、瓷碗碟等老物件,以及街头被岁月遗弃的公用电话亭、长城脚下不知谁家收藏的大片刀……都迎来了它们的“高光时刻”,在柔光里温和地召唤我们搭上一班“回到过去”的时光列车,与记忆中火热年代的故人、乡贤、父母、同学以及自己,相逢叙旧。

  我痴迷游走于古城、古村的街巷,钟爱和胡同、老屋的居民攀谈。从中我可以看到、寻到那些所谓“荒废的”种种,有机会亲近苍老的、沉淀的岁月和人文风景,从而咂摸出一些生活的真切滋味,悟出一些人生的朴实真理。

  譬如,我新近愈发明白:荒废,是一段历史的结束,更是一场新生的开始。请将一切交予机遇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