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悦读

中国城市报 2021年11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静观流年若碧水春风

——读阿来《以文记流年》

■李庆林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11月08日   第 23 版)

  静观流年若碧水春风,这是我读完著名作家阿来散文集《以文记流年》后的第一感觉。阿来自己总结说:“惜春因叹华光短,方以文字记流年。”我委实从他充满烟火气息和广博社会阅历的深度思考中难以抽离。阿来宛如一位温和的老者,谈他多年来的创作、阅读、游历和品鉴。我不仅能领受到他极为细致的多元思维,更能感受到他在流年记录中划出的一道道痕迹,如同碧水流淌,伴着春风,携杜甫那句“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丰富着我们的视野,慰藉着我们那些喜忧参半的岁月。

  这本《以文记流年》由“云中记”“读书记”“出行记”“怀人记”“鉴赏记”“品酒记”“演说记”七部分构成,其中许多篇章在关注芸芸众生的同时,飘逸出阿来的一腔洒脱和通透,凸显出他进退自如的豁达与安然。在“云中记”的相关文章中,阿来感怀深思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作为四川人,阿来也曾参与救灾赈灾,他写道:“悲痛,当然;举国驰援,当然。”他用独到的语言抒写情感,并延伸到对于自然与人类的思考,从而赞美和歌颂人性光芒。

  来自川地藏区的阿来,将自己第一母语嘉绒藏语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嫁接到汉语体系,新的声调带来新的质感,冲撞出独具一格的文体。阿来对文字强调“雅正庄重”,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他专程去湖北乡下访一棵水杉,每年到横断山脉寻觅高山杜鹃……这些都记录在“出行记”的《水杉,一种树的故事》里。值得一提的是,此文曾获“丁玲文学奖散文类作品奖”。水杉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极难找到,文章详实讲述了水杉如何被重新发现的故事,非常神奇。“水杉这种树,和所有杉科植物一样,躯干通直,挺拔高大,自有一种庄重的美感。”阿来如是写道。进而,他用沉着有力的文字将故事升华:“中国人的精神曾经生机勃勃,曾经豪迈地面向世界,但也曾经迷失。‘巷有千家乐,人无万里心’,好在蒙昧且沉溺于蒙昧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寻找水杉,也就是寻找一个中国人在文化上重新觉醒、重新发现世界的故事。”

  我最喜欢他“读书记”中的《回首锦城一茫茫》和《以一本诗作旅行指南》两篇文章。前者谈及杜甫,阿来就像一位纪录片导演,冷静地从公元759年腊月杜甫举家自剑门入川写起,到进入锦官城,到抵达巴蜀腹地,草堂中弥漫着一份淡雅,还夹杂了落寞、叹息和希冀。这份落寞心境,则被阿来传神还原,成为读者走进杜甫内心的切入点。潦倒落魄虽是杜甫的常态,他却始终胸怀诗情。千里奔波后,他泪水沾襟地吟道:“锦水春光公占却,草堂人曰我归来。”川地厚待了诗人杜甫,即使他的人生路坎坷不平,但仍饱有碧水春风的心志,这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以一本诗作旅行指南》里,阿来的行文自始至终贯穿着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诗句。这是阿来的第二次南美之旅,“我的炽烈的星星那样的心/将又一次在高空燃起”,他借着聂鲁达的诗句行进和思考,勾起东西方两个古代文明血与泪的记忆。他用这样别具一格的游记,联想着青藏高原与安第斯山脉的遥遥相望,泼绘着印加文明与华夏文明的交相呼应。

  “品酒记”中的《正逢重阳下沙时》和《川酒颂》也令我难以忘怀,尤其碧水春风般的荡漾感时常驰骋于心。阿来细致介绍传统酿酒技法中“下沙”工序的同时,旁征博引,记述川酒历史,饱含川人厚实的文化和智慧。他潜心体悟,从杜甫“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的名句中品咂出“酒之美”与“风景之美”“人情之美”并存的意境,实为难得。

  读一本好书也似饮一杯佳酿,兼具碧水春风之感,乃人生幸事。诚如阿来所说:“有诗与酒,有爱——对词语、对自然之物、对世道、对人,都能兼得,居于城市楼群森林中某单元某层某室,也就能如行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