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城市教育

中国城市报 2021年11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燕京理工学院:

学史增信 培养新时代应用人才

■刘元园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11月08日   第 15 版)

  燕京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元园为师生作“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重温百年奋斗史 奋勇争先担使命”党史教育集中宣讲报告。
  任怀民摄

  燕京理工学院“学史力行 情系平武”实践团队师生在四川省平武苏维埃红军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支教活动。
  赵子怡摄

  今年7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推动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河北省首批转型发展示范高校,燕京理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秉承“育人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恪守“勤奋创新 璞玉成器”的校训精神,以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为契机,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抓手,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的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强化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致力于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党史学习

  坚定办学思想

  追寻红色踪迹,致敬建党百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党委牵头组织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系列之“追寻红色踪迹,致敬建党百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党支部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先后赴革命圣地西柏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狼牙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实地研学,加深了师生对党的认识,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

  培育爱国情怀,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为加强党史学习,学校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利用短视频等技术开展立体生动的全媒体传播,把校史红色基因凝结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生动呈现出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召开时,学校布置多个分会场集体收看庆祝大会直播,同时校领导及部分师生组织了党史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活动,回顾百年党史峥嵘岁月。在学校党史VR网上展厅,依托网络云端数据,实现3D互动、资源汇聚、师资共享,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环境,让广大师生展现青春风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史力行,情系平武惠农。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燕京理工学院立即组织开展捐款捐物活动。同年7月,“情系平武、大爱无疆”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为平武灾区的恢复和重建贡献出燕理的力量。2021年5月和7月,在庆祝建党百年和纪念汶川地震13周年之际,“学史力行 情系平武”支农支教社会实践队再赴四川省平武县开展相关支农活动,涵盖支农支教、敬老助幼和扶贫助困等多项内容,积极发挥学校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将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把支农惠农政策传播到有需要的地方,深入乡村基层,服务地方发展。

  立足区位优势

  推进办学转型

  明确学校定位,推进办学转型。目前,燕京理工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强化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了“开放办学、对接市场、服务地方”战略,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即从以“学科为本”的传统知识生产模式向以“知识应用”为主旨的现代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从“学术型”向践行“应用型”转变;从“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的二元职能向“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元职能转变,并依此对学校办学行为进行深层次、系统性、结构化的再造,努力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多科性、应用型、高水平民办本科院校,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文化支持。

  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发展。学校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燕郊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和环首都、京津冀、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广阔。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将根植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首要任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产教融合,构建双循环格局。目前,燕京理工学院正努力构建国内“产学研协同”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双循环格局。一方面,在国内充分发挥学校和行业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坚持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按照区域产业链发展学校专业链,努力实现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信息技术专业集群等六大专业集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形成与地方产业结构吻合匹配、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另一方面,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对外人才培养、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建立课程对接、学分互认、联合教学等合作模式,汇集国际优质教学资源,丰富人才培养形式与内容。

  以专业为导向

  打造办学品牌

  协同育人,推进“三融八化”建设。学校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各学科专业探索推进个性化协同育人举措,逐步形成了“三融八化”的人才培养特色。一是融入产业,专业布局产业化;二是融入职业,课程设置模块化、育人氛围场景化、创新创业实战化;三是融入企业,专业教学项目化、实践场景生产化、师资队伍双师化、企业参与全程化。同时,各二级学院(部)紧密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建设工程,初步形成各自的品牌及特色。如艺术学院的国际大学生时尚设计盛典,目前已连续承办11届,并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华熙生物等社会各方的支持。全球累计参赛院校超过1600所,5万多大学生参与其中,创作各类作品达10万余件,盛典有效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形成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学校标志性的品牌活动。

  以新文科为导向,塑造专业性梯队。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燕京理工学院按照“突出重点、培育特色、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指导思想,响应国家一流本科建设“双万计划”,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导向,以“一院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建设工程为切入点,加大经费投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一流专业建设梯队,着力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近三年来,学校法学、会计学、物联网工程等9个专业相继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当前,学校立足需求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努力构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及相关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并将企业需求课程直接植入培养方案,促进教学内容革新。其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分管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同时,学校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重点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利用超星“一平三端”网络学习平台,将网络和手机引入课堂教学,实现课堂管理信息化、课后辅导多元化、过程管理科学化,强化课堂互动形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燕京理工学院要始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呼声、强化政治担当,努力探索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近三年,学校先后荣获“河北省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河北省园林式单位”“河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等称号。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燕京理工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作者系燕京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