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生态

中国城市报 2021年11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低碳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11月08日   第 12 版)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人类发展绕不开的核心话题。

  11年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奏响了世界城市日的旋律,既揭示了城市发展的目的,又道出了身处城市的人们的心愿;11年后,世界城市日的中国主场再度回到上海,将人们的视野继续聚焦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现有173个国际日中,唯一一个由中国政府推动设立的国际日,也是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更是中国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人居领域命运共同体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

  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和低碳是两个核心要素,“2021国际城市与建设产业论坛”作为今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的配套活动和专题论坛之一,以“低碳城市、绿色发展”为主题,共话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

  离不开低碳、绿色

  近年来,城市更新掀起了一股热潮。伴随着中国城市产业30多年狂奔式建设,城市建设的空间增速开始减缓,规划建设用地开始呈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在城市发展规模受限的背景下,我国大城市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这意味着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而“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也让低碳、绿色成为当下城市在更新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要素。

  实际上,城市更新是一种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城市改造现象,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城市更新要如何来做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绿色?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接下来的城市更新进程中,特别要注意在城市功能上尽可能避免由于功能单一而造成人为的交通需求。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石油总消费量进口比例占73.5%,对于石油天然气这种不可再生资源高度依赖。再加上传统汽车尾气排放大量碳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及有害雾霾颗粒,污染空气质量并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可以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降低对整个地球环境的污染。充电桩的增设与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息息相关,在城市基础设施中也逐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要想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应在城市更新中避免大拆大建,尽量使建筑的生命周期更长,既可以保护街区、建筑的历史文化,也可以避免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应不断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如增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城市更新,在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同时也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张振山说。

  在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当下,以人为本仍是不可忽视的核心。“城市更新始终要围绕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水平来进行,否则单纯地改造房子是没有意义的。城市更新也不仅仅是旧房改建,而应该随着产业的更新而更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上海市将大量的公共空间如黄浦江两岸释放给市民就是一种很好的举措,从城市更新到产业升级,从公共空间开放到产业与文化内涵的注入,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的滨水岸线正悄然变美。

  科技赋能

  打造低碳之城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在城市追求绿色和低碳发展的同时,数字化、智能化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实现技术手段。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大力支持新基建的背景下,我国多地深入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比如北京市以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为载体,形成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总体架构;深圳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城市“最强大脑”,打通了司法、公安、交通、安监、消防、环保等42个业务系统、100多类数据、28万多路监控视频,形成了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指挥体系。

  不少企业也瞅准风口,利用科技手段赋能低碳城市发展。

  据了解,中国建筑集团通过策划规划、科技创新、设计建设、投资开发、产业导入和城市运营等方面全产业全过程一体化服务方式,打造了“中建嘉会城”项目,在低碳城市打造过程中构建了“中心—网络—社区—建筑”的点线面立体全覆盖碳中和体系和“绿色基金”的金融支撑。

  据中国建筑(亦庄新城)总部总规划师张巍介绍,“中心”是指中建嘉会城将建设一处“城市大脑”即城市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包括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和未来城市科技体验展示中心等功能,通过“城市大脑”对整个中建嘉会城的碳排放、综合能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实现智慧化监控和管理,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保障全域处于低碳、节能、环保的良性运行环境;“网络”是指中建嘉会城将构建以绿色综合能源、可再生资源、绿色智慧交通和城市公园等四大生态网络,覆盖全域;“社区”则是将打造国际智慧健康人才社区,将智慧社区、低碳社区、健康社区的理念引入,通过智慧社区管理、智慧家居、绿色能源、居家医疗和养老通过互联网和智慧化平台与城市相关功能联通;“建筑”是指中建嘉会城将以一栋栋智慧净零碳建筑为细胞,人们以轻松的心情在智能管家运维的建筑中工作,工作将成为人生的享受,在工作中享受生活,随处可见的黑科技、便利的体验感,激发人们的创造灵感。

  建筑行业低碳、绿色转型

  推广仍面临挑战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方向。首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新型智库首席专家王铁宏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对建筑产业而言,这一代企业决策者要抓住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未来已来和未来预期。

  早在2005年,宝业集团在城市建设领域的低碳转型、节能减排就已付诸行动,已落地的高性能绿色节能建筑已达5000万方,如上海宝业中心,这是上海首个碳中和公共建筑认证,集成了装配式技术、绿色建造、智慧运维等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技术。

  尽管依靠巨大的科创研发投入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但未来继续打造并落地绿色、低碳建筑的路上仍面临不少挑战。

  “各类城市开发建设主体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对绿色建造、低碳应用的认知还不够系统。”宝业集团上海公司总经理兼集团副总裁夏锋告诉记者,城市建设主体和各类开发商主观上认为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绿色材料应用等一定会带来巨大成本增加,不敢用、不想改,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建造、运维等集成策划、系统管理等带来的整体效益认识还不深,造成管理碎片化、成本碎片化,最终可能为建筑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造成极大障碍,许多建筑尚未建成就已经落后,精打细算拼成本、最低价中标等导致建筑品质恶性循环,运维阶段又陷入不断因维修而增加投入的巨额浪费中。

  夏锋还指出,国家或行业在“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持续提升建筑绿色节能标准的同时,大部分投资开发主体、工程建设主体、城市运营商等尚不清楚如何参与到“碳经济”的碳汇创造、碳汇分享的整体机制中。

  目前,“双碳”尚没有建立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严格计算碳排放指标及碳汇的激励及分配体系。国家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尚未把建筑行业或建筑科技企业纳入到核证自愿减排目录中,“这样导致建筑企业只能购买碳汇实现碳中和,而无法像新能源企业一样去进行系统化创新、创汇,碳交易场景的构建还不完善。”夏锋建议,希望国家或行业选一些企业做“双碳”试点及示范,支持、推进建筑行业系统化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