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城市教育周刊

中国城市报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普惠性幼儿园该如何适应新需求

■刘天瑞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10月11日   第 15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不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可以说总体上“入园难”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一些民办幼儿园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却依然困扰着家长们。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上公布了《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民办教育方面,去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67万所,比上年减少4820所,占全国比重34.76%;招生1730.47万人,比上年减少43.87万人,下降2.47%;在校生5564.45万人,比上年减少52.16万人,下降0.93%。其中, 民办幼儿园16.80万所,比上年减少5280所,下降3.05%;入园儿童819.32万人,比上年减少85.36万人,下降9.44%;在园幼儿2378.55万人,比上年减少270.89万人,下降10.22%。据悉,这是10年来,我国民办学校总量首次出现缩减。更值得深思的是,剧烈缩减的竟然是长期以来增长幅度较快的民办幼儿园。

  民办幼儿园数量的锐减,很多感受过“入园难”“入园贵”的家长都不免感慨一番。由于幼儿园没有纳入国民义务教育的体系内,仅仅几年前,入园难、入园贵,还是群众呼声最高的教育难题之一。

  2011年开始,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民办幼儿园连续多年均能保持每年5000所以上的增量。到了2020年,民办幼儿园达到16.80万所,“入园难”问题已得到有效缓解。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随着资本的涌入,摆在民办幼儿园面前的“路”开始出现分歧,更加商业化还是坚持普惠性?

  随着适龄人口的不断下降,一些民办幼儿园过度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变得更加明显,拉丁语、击剑、钢琴等“贵族”课程让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接触”什么是内卷。

  幼儿园是家庭到学校的过渡阶段,应该具备家庭那种温暖氛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相当数量的民办幼儿园逐渐变成资本进进出出的舞台,背离了创办幼儿园的初衷。这些民办幼儿园将取得投资收益放在首位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超豪华配置、超前教育、贵族园、国际园等问题也相继出现。这种经营模式在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中,却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一方面,民办幼儿园开始呈现商业化过重趋势;另一方面,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在快速提高。从2016年有国家统计开始,统计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的4年间已增加17.5个百分点,达到84.74%的覆盖率。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最新表态是未来还将提高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比例。

  在国家多年的扶植之下,普惠性幼儿园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主阵地已是大势所趋。在成为时代宠儿的同时,普惠性幼儿园也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脱离了市场竞争的普惠性幼儿园,也将面对多了浪费资源、少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远了没人去、密了招不到人等难题,这些难题亟待解决。换句话说,战胜了“入园难”的普惠性幼儿园该如何面对新的挑战、适应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必将更加考验城市管理者的大局观。

  面向未来,普惠性幼儿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和起到的作用也将因“双减政策”的实施而更加突出。各地政府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指导和促进普惠性幼儿园更健康的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