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中关村软件园获批首批国家服务出口基地。2020年9月,北京“两区”方案公布,明确了立足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国际信息产业与数字贸易港,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等工作任务。当前,中关村软件园正在按照北京新发展格局中“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等要求,积极建设数字贸易港,打造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
作为北京市唯一被国务院批复确认为数字贸易港的园区,中关村软件园有哪些经验,又有哪些新规划?重点将发展哪些新产业?软件园模式如何能成功复制?为此,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了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辉。
园区运营4.0时代:
服务收入占比约50%
成立于2000年8月,21年来,中关村软件园见证了整个中关村以及北京产业的变迁。
如今,一系列成绩单相当夺目:截至2020年底,园区共落户700多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总部经济达80%以上。其中,独角兽企业6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16家,上市企业70家,销售收入过亿企业87家,园区注册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园区地均产值每平方公里约1300亿元。
但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当时,北京面临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缺乏大规模的园区。
因此,从最初的土地开发做起,中关村软件园逐渐有了早期雏形。到了2005年后,北京产业的发展脉络逐步清晰起来,园区建设的脚步也就随之加快,进入二期的建设阶段。
“公司叫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但是到现在基本没有什么园区建设的任务,主要都是发展产业的任务。”张金辉说。
在他看来,产业园区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卖地是1.0时代,卖房子是2.0时代,靠房租收入是3.0时代,卖服务则是4.0时代。
而中关村软件园如今已经进入了4.0时代,不依靠出让土地,甚至不依靠出租房子,靠服务驱动来做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模式下,园区不持有资产,但模式和服务皆可复制。
他告诉记者,整个园区里面有700家企业,每家企业需求的服务都各不相同,因此中关村软件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这些园区内的企业提供服务。
“比如,信息类的企业需要有非常好的数据链接计算的服务,那么我们就提供园区里的超级链接、计算的能力,园区自己建设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做整个链接的平台;再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科技园区里面需要核酸检测,我们就做了核酸检测的服务链接;餐饮、会议会展中心也做了商业化的链接;在人才聚集方面,除了提供人才培训服务外,园区还链接了100所左右的高校。”在张金辉看来,这些差异化、高端的服务,是一般的园区运营企业难以提供的。
他告诉记者,2020年服务收入对园区总收入的贡献已达46%,占比接近五成;而空间服务(租房等业务)对收入的贡献约占40%。
“如果一个科技园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空间服务收入的占比能占到半数以下,我们就认为这是一个新型的依靠服务驱动的科技园区了,不再受限于它的面积了。”张金辉说。
核心模式:
空间+服务+投资
在张金辉看来,中关村软件园的优势在于集聚了优质的内容。
为什么会有园区这种业态?他认为,园区主要聚集了企业,聚集企业就能聚集产业,而目的就是降低成本。比如化工园区尤其突出,因为它要集中供热,集中做一些安防,所以它的成本就很低,分散了反而就没有这个优势了。因此园区首先是要聚集产业、聚集企业。
其次是聚集智力。就是把那些做一件事情的,或者是一类事情的人才聚集起来,才有非常大的价值。
“创新创业的源头就在这里,园区里有无数的创业者。此外大学教授、大学生等那些最优秀的人也聚集在这,只要能设计出来让他们聚集在这儿的模式,就能够和这些人、他们的企业一块成长。”他说道。
因此,如何把这些优质内容紧密地聚集在园区,显得尤为重要。
他透露,中关村软件园每年都会投入千万元的资金,用于赛、会、营、孵、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比赛的方式让这些企业能聚集;然后让他们能见面,通过一个主题会议的方式聚集起来;那些比赛里的优胜者用一个孵化营的方式再聚集;对于特别优秀的企业再进行孵化,提供优质的支持,比如免费的空间、免费的链接服务和计算服务、免费的数据中心服务等;随后还有天使基金、VC基金解决资金问题。
同时为了能够持续造血,张金辉表示,园区作为一个平台型的企业,也会联合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企业定期举办创新大赛,共同培养孵化中小企业,同时做一定的投资。
“这就解决了持续需要有内容的问题。产业发展到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布局,就能通过创新源头的企业的聚集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看来,相比于其他产业园区,这也是中关村软件园能够持续保持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同时,软件园的一大使命是帮助企业成长。据悉,中关村软件园培育出了软通动力、文思海辉、网易有道等从苗圃到上市的企业,以及滴滴、快手等8家独角兽企业。
与其他园区相比,目前中关村软件园会给予怎样的支持政策?对此张金辉表示,首先是基础性的服务;其次是投资,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对风险投资的需求普遍较大,因此园区做了金融服务的驿站;此外是帮企业找市场,把服务、产品卖出去。
这也被他概括为中关村软件园的核心模式:空间+服务+投资。
具体而言,他把经营一个园区,比作经营一个鱼塘。
“无论你是草鱼、鲤鱼还是更好的品种,里边的养什么鱼我来定。但是要让那些优质的鱼苗愿意到我的鱼塘里来,这就得有很多的有非常丰富的服务。比如氧气、食物、微生物环境,这些都是服务的一种。”他进一步解释,但不能是大江大河里的鱼谁想来谁来,这就需要把产业规划做得很细致,鱼塘适合哪种鱼,就提供哪一种符合其生存环境的服务。
说到底,园区的任务就是让内部的企业有序流动、聚集,形成一条产业链。
明确七大产业
加速园内内部“新陈代谢”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整个中关村软件园区约有2.6平方公里,约4000多亩土地都是建成区,合计约有310万平方米的载体,自持面积40万平方米。
摆在中关村软件园前面的一个问题是:在既有空间都填满的这样一个状态下,怎样继续发展产业?
“怎么样把那些存量的、但不代表未来的产业企业请出去,把新的企业再请进来,压力特别大。”张金辉表示,目前这部分调整只能在自持部分。企业的租约时间都不算长,如果发展真的不好,则有一个退出的机制。
长不出房子的另一个解决思路,就是向外复制。
此外,张金辉表示,由于中关村软件园区内的企业80%是总部经济,导致它们天生就希望去拓展一些区域的新资源。
据悉,在北京市内,软件园公司积极挖掘运营存量空间,成功与通州、朝阳、石景山、大兴、门头沟、顺义、平谷等区县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产业服务拓展模式;在北京市外,中关村软件园团队成功运营了开封、廊坊、太原、潍坊、呼和浩特、重庆等创新中心或人才基地,携手区域构建类中关村创新生态,并与几十所高校紧密合作,建立了高校双创基地。
“有的园区有载体没内容,这时我们就来帮他托管运营,把服务拓展过去,但是产权不转移。”他表示,有一些运营不好的园区也会交给他们去运营,他们会再提供物业运营、网络链接信息化建设、云服务数据中心业务等的服务搭建,这也是中关村软件园和其他园区不同的地方。
目前,中关村软件园对外复制项目约20多个,除了自持的40万平方米面积外,还总共运营了约100万平方米的载体。
软件园模式想要复制成功,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要素?
对此,张金辉认为,首先在产业定位方面,目前还是围绕在大信息领域,即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其次,是要选择在能创新发展的地方。而这就需要有一些新的资源的聚集,比如靠人才靠智力驱动型的区域,那些GDP在1万亿元左右的城市。
“我们也不是包打天下的,并不是所有城市区域都能复制软件园的模式。因此凡是接到一个园区运营的新任务,我们和当地商量的第一件事,就是这里到底适合发展什么产业。”他说。
记者获悉,目前园区明确了未来重点布局的七大产业,如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物联网、感知交互、云计算、大数据等。
未来在吸引新企业入驻和园区自身方面,有何新的计划?
张金辉表示,对于园区里的那些希望引进的小微企业、创新企业,可以给一些服务包和一些租金上的优惠,每年大概能引进上百家小微企业“走进来”,同时再把一些大的企业请出去,完成新陈代谢。此外,园区每隔几年也会重新调整一下产业方向的规划,符合方向的就欢迎,不符合发展方向的就拒之门外。
在积极建设数字贸易港方面,下一步,中关村软件园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探索规则对接,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着力打造信息基础设施先进、服务体系完备的数字经济特殊功能区和产业集聚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